第488章:传媒帝国的重要板块

    第488章:传媒帝国的重要板块 (第3/3页)

邮报》的第一大股东,同时也是控制者,是格雷汉姆家族。

    1946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在与其妻子凯瑟琳结婚后,于这一年开始主管该报,次年成立华盛敦邮报公司。

    1963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开枪自杀;他的妻子凯瑟琳·格雷厄姆成为华盛敦邮报公司董事长。

    1971年凯瑟琳·格雷厄姆带领华盛敦邮报公司上市,每股股价为26美元。

    自那以后,格雷汉姆家族一直控制着这家媒体集团。

    而巴菲特,只拥有大约8%的股份,是大股东之一,但也仅仅只是之一而已。

    巴菲特这种做法,在美国大富豪间也非常常见。

    他们通常很少像亚伯这样,直接经营控制一家媒体集团。

    而是通过大量入股,广泛的成为媒体集团们的股东,从而间接影响控制它们。

    让他们在媒体上,永远不会出现太过恶劣的新闻。

    “走吧,进去吧。我相信你红颜知己的孩子,已经等得有些心慌了。”亚伯笑着对巴菲特说。

    巴菲特再次无奈的翻了下白眼。他旁边的助手发现,自己的老板只要在亚伯身边,就经常容易出现这种表情。

    亚伯率先走了进去。

    邮报大楼的保安、工作人员们,当然也不敢阻止。

    他们任由亚伯和巴菲特等人,进入邮报大楼内部。

    一进来,亚伯就看到华盛敦邮报的工作人员们,以一个中年男人为首,整个走廊两边都站满了报社员工。

    “啪啪——”

    掌声热烈。

    亚伯面带微笑,环视着两边的报社员工,知道那个为首的中年男人,应该就是自己刚才口中的“巴菲特红颜知己的儿子”唐·格雷厄姆。

    而现在,亚伯对唐弄出来的这一出,觉得有点意思。

    亚伯的应对,是从容的冲两边的报社员工点头示意,看上去仿佛他好像才是《华盛敦邮报》的老板似的。

    “欢迎你前来《华盛敦邮报》,史密斯先生!我是唐·格雷厄姆。”

    邮报集团目前的掌权人,有着“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之称的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儿子,唐·格雷厄姆上前和亚伯说话,并且自我介绍。

    亚伯和他握手,也笑着说了几句。

    然后唐·格雷厄姆,就熟捻地与巴菲特握手,很亲昵的说了几句话。

    这个过程中,巴菲特看到亚伯朝自己偷偷眨着眼睛,表情恶趣味十足。

    这让巴菲特,又无奈的翻了翻白眼。

    谁叫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个女人,当年为了拉高她的身份,刻意在美国营造了她是巴菲特“红颜知己”这件事呢?

    而当年巴菲特为了凯瑟琳·格雷厄姆许得某种好处,纵容了这种新闻的传播。

    再加上他与凯瑟琳·格雷厄姆确实也关系良好,和唐·格雷厄姆也很相熟。

    现在被亚伯这样调笑,巴菲特也懒得反驳了。

    在唐的引导下,亚伯带着大家,通过电梯,到了唐·格雷厄姆的办公室。

    进了办公室,只剩下巴菲特和他的秘书,还有自己与大卫,以及唐·格雷厄姆以后。

    亚伯就对格雷厄姆的掌权人,直言不讳的开口了。

    “格雷厄姆先生,沃伦应该已经与你说过。是的,我对邮报集团非常感兴趣。《华盛敦邮报》,能够极大的补全史密斯传媒的板块。比起其他几个传媒巨头,我们更需要你们。”

    “况且现在史密斯传媒上市在即,所以显而易见,我们非常的有诚意。”

    面对亚伯的直接,唐·格雷厄姆心里叹了口气。

    去年的时候,他的母亲凯瑟琳·格雷厄姆去世了。

    他母亲去世的时候,葬礼规格非常夸张。

    当时在华盛敦国教大礼堂,几乎所有的美国正文商名流都来了。

    其中包括副统领切尼,防长拉姆斯费尔德,拉链顿夫妇,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纽约市长朱利亚尼等。

    前国务卿吉辛格致悼词。

    然而才仅仅只过去了不到一年,凯瑟琳·格雷厄姆去世了10个月而已。

    格雷厄姆家族就有种“大势已去”的感觉。

    唐·格雷厄姆没有他母亲长袖善舞的能力,即使有邮报集团这个平台,也显得力不从心。

    加上实际上自互联网时代开启起来,邮报集团就和其他纸媒一样,受到互联网的剧烈冲突。

    营收和利润,早就大不如前。凯瑟琳还活着时没法解决。

    现在她去世以后,她的儿子,资质平平的唐·格雷厄姆,更加没什么办法。

    从去年到现在,受大环境影响加上个人能力不足。

    邮报集团旗下所有报纸,全告亏损。

    其中以旗下下属的《新闻周刊》最严重,三个季度亏损超过上千万美元。

    在唐·格雷厄姆有些茫然的时候。

    母亲生前的好友,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向唐·格雷厄姆传达了亚伯·史密斯,对邮报集团有兴趣的消息。

    唐·格雷厄姆先惊后喜,在巴菲特电话里的劝说下,答应和亚伯进行谈判。

    遂有今日,亚伯出现在邮报大楼里的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