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工伤

    第六百八十二章 工伤 (第1/3页)

    是的,约稿。

    温学在碰见一些年轻作者和读者的时候,经常被问的一件事儿就是,你们编辑真的会看公共来稿邮箱吗?温学每次都说看,但其实,看是看,但也就象征性的看一下。

    道理很简单。

    作为国内文学殿堂级的刊物,他们对稿件质量要求很高。

    他们稿件大多是向已经成名的作家约稿;中生代作家来稿;向文章刊登在别的刊物上,或者得奖了,或者别的作者们推荐的,编辑们觉得有潜力可挖的年青一代作者约稿。

    很多人要问了,公共来稿邮箱里就没有一鸣惊人的稿子吗?

    有。

    上一次一鸣惊人的作者现在已经四十多了。

    他二十多岁时一鸣惊人的。

    至今还被圈里的人津津乐道。

    至于近些年从公共邮箱发掘出的稿子,最终登刊的,也有。

    温学就曾负责过一次。

    那篇稿件虽然问题很多,但有亮点,在跟作者深度沟通的基础上,温学给出了专业的意见,然后,作者反复的修改,反复的沟通,差不多用了半年,稿子才最终成为登刊的模样。虽然温学很欣慰,那位中年作者因为这次改稿受益匪浅,走上了作家之路。

    但——

    这么改一次稿太累了。

    而且。

    在公共邮箱这类稿件也不多,更多的是千奇百怪的稿件,不按格式命名的,发件人昵称非主流的,每天发N封投稿轰炸的,甚至还有自诩现代金瓶梅,发小黄文的。

    别说。

    写的真他妈好。

    温学第二天早上出版社上班的时候,腰上贴着膏药。

    可惜。

    不能算工伤。

    所以——

    即便编辑们有看公共邮箱稿件,给每篇稿件简单意见的任务,也只在考核临近,或者每三个月邮箱清稿时才突击看一批稿子。

    平时。

    温学都懒得打开。

    他们主要精力还在约稿,看认识的作者来稿以及沟通修改上。

    对于约稿——

    编辑们会提前跟作者沟通的,但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

    譬如现在。

    主编在询问编辑们的约稿时,老黄:“老于交不了稿,短篇写成中篇了,而且——”

    老黄觉得他还有写成长篇的趋势。

    缺稿了自然得补上。

    主编问向谁约稿合适:“来点儿新鲜血液,别老找那些老家伙们约稿。”

    主编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