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懵懂炼气 四十:方师兄的指点
第三卷:懵懂炼气 四十:方师兄的指点 (第1/3页)
彦煊将自己关在住处寸步未出的用了一天的功。
控火术里消耗灵力最快的办法是用手将灵力外放,形成一团火焰不停的烧。彦煊的院子里一天的光景,火光腾腾。
她试过自己全身的灵力这样做最多能坚持多久,然后试着又将《南火术》和控火术一起用,再看坚持的时间是不是更长一些。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南火术》与控火术一起使用的时候总是磕磕绊绊的不顺畅。要么是《南火术》停了,要么就是控火术停了。练习了一天的时间才勉强能将这两个法术在一起使用。
这也不奇怪,若是彦煊能同钱潮一般有同时错着字倒背三本书的本事,那她也能对这两种法术同时使用的法子掌控自如,可是像钱潮这样的怪胎实在太少了,至少彦煊不是。
炼丹与炼器有些相似,就是都要借助火眼之中的火力来进行。
灵草在那丹炉之中是被架在中间的,不能落到丹炉底部,若是落下灵草就废掉了。灵草经高温被烧熔成汁水状,栖霞山称之为丹液,几种灵草而来的不同丹液要在不同的时间按照一定的顺序互相融合,最后才能成丹。
彦煊之前炼丹失败就是因为丹液在融合之时掌握不好火候,她毕竟看不透那厚厚的丹炉壁,在丹液融合之时不知道丹液的火候如何,完全按着书中所讲和敏师姐所言,根据丹炉在火眼之上炙烤的时间来断定火候,出错的几率自然很大,若是她能将御物术练得如同钱潮一般,对丹炉内的情况知道的清清楚楚,那炼丹自然容易多了。
还有几个重要的时段,不同的灵草在丹炉中受到的热力是不同的,有的要高一些,有的要低一些,这时候要用控火术去调节。这控火术的用处就是在同一个高温的丹炉中可以隔绝或者加强一部分的热力给不同的灵草,这样才能让不同的灵草在不同的高温下生成丹液,若是丹炉之内是一样的高温则会出现有的灵草已经过火了而其他的灵草可能还不到火候,那样就是浪费灵草而已。
彦煊将那控火术与御物术一起使用也是磕磕绊绊的不顺畅,不过她倒是觉得这个肯定可行,只不过自己还欠火候而已。
用了一天的功,彦煊稍微感觉乏累,便停下来歇息,明日还要继续,她想着,不行,今晚还有时间呢,哪怕每天少睡一段时间,这几天也一定要把这法子弄得明白。
一般来说一个人能不能修行要看资质,这资质就是一道铁门槛,跨不过去就是不能修行。
不过踏入修行界后,修士能够在修行的路上走多远,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却并不是单独一个资质就能够决定的。
有四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资质,二是心性,三是天分,四是机缘。
资质就不说了,就是灵根的优劣。
心性嘛简单的说是指修士的脾性,心性越好的人,性格上就越是坚韧,不易动摇。
天分可以宽泛的理解为一个人的聪慧程度。
至于机缘,两个字拆开来就是机会和缘分。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钱潮、汤萍和彦煊等人,他们彼此之间差距还是不小的。
彦煊是资质不错,心性次之,天分更次之。
钱潮则是天分最佳,心性次之,资质更次之。
说这天分就是一个人的聪慧程度,例如钱潮,他若没有这个天分,只怕也就是一个修为平平的苦修之士。也幸亏他聪明过人才能独辟蹊径的找到了自己修行的路子。
而彦煊想要学钱潮,是不能完全学得来的,比如钱潮现在就可以将三种法术同时使用,而彦煊自得了钱潮的法子之后,练习了许久,就算突破炼气二层之后也只能将两个法术用在一起,这就是天分的差异。不过好在彦煊资质不错,再加上钱潮的法子,日后在炼丹术上倒是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五人中其余三人,陆平川是资质最佳,心性嘛也不错,天分那就不用提了,差得一塌糊涂。
李简是心性最佳,资质和天分差不多,都算不错。
汤萍的情况算是比较特殊的,她的资质乃是罕有的伴灵根,这一点她是进了内门拜了师之后才知道的。若是能按照姑获仙子告诉她的一步一步的都能做到的话,她的资质不比陆平川差,因此汤萍的资质现在就算很好,不过却是排在天分后面,汤萍是一个极聪明的丫头,天分之好与钱潮在伯仲之间,只不过是修行的法门的关系,钱潮的法子她用不上而已。最后才是她的心性,汤萍贪玩,所以心性排在最后。
唯独机缘实在是虚无缥缈,难以琢磨的。其实五个人的机缘都还算不错,毕竟一起在幼鸣谷时就经历了小莲花湖的遭遇,若是机缘不好,这五灵宗的内门哪里还能有这五个小家伙呢。
钱潮在成器堂内又发现了新的玩法。
成器堂内用来熔炼矿石或是炼器的火眼基本上都很规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比较特殊,两个火眼之间不知道是开凿之时故意为之,还是开凿不慎才造成的,总之两个火眼之间离得非常的近,几乎挨在一起。
基本上那几个地方若是坐上一个人炼器,旁边的火眼就不会再有人用,离得近了难免会互相影响。
而钱潮发现之后则觉得那是个好地方。
他的储物袋中有数十块用灵剑换来的矿石,数量可不在少数,这么多的矿石攒多了熔炼起来也是麻烦,若是两个火眼一起用,熔炼矿石的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呢?
钱潮试了一下,发觉还行,两个火眼离得近,御物术都可以照顾到,但那双份的火力同时却是在熔炼着两块矿石。开始之时还小心翼翼,渐渐的在熔炼了几块绿铜锭子之后,钱潮就已经驾轻就熟。
“钱师弟,你在搞什么名堂?”一位路过的师兄看了好奇,便凑过来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