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赴陕西之夏竦父子

    第八十六章:赴陕西之夏竦父子 (第3/3页)

    片刻后,赵旸与高若讷在夏竦亲自相送下离开后者的住府,乘上来时的马车。

    待马车缓缓启动后,赵旸问高若讷道:“难得你居然还有称颂他人的时候……方才你与夏相公一唱一和,细数其功绩,是希望淡化我对你等的成见?”

    “……”高若讷眼中闪过一丝惊异,随即嗤笑道:“我不过于为夏相公鸣不平罢了,岂有什么图谋?”

    赵旸挑了挑眉,他大致能猜到夏竦、宋庠、高若讷等人的想法,但既然高若讷不愿敞开了说,他也懒得深究。

    反正,他从一开始心中就有自己的一条标准。

    待出城后回到他天武第五军的驻地,唤来钟家兄弟一问,果然夏竦已派人为他们补足了粮草,这令赵旸暗暗点头,至少那夏竦并没有刁难他。

    次日,即四月初十,赵旸与高若讷率天武第五军徐徐离开雒阳。

    从雒阳到陕西其实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北上孟津渡口,先摆渡至河内,再横穿太行山至河东,然后再西北至永兴军路,最后抵达陕西;而另一条则是沿着黄河逆流向上,先赴京兆府,即长安,再向北往永兴军路。

    这两条路一样难行,都要翻山越岭,不过鉴于京兆府乃陕西的大后方,赵旸有必要去和当地主官打声招呼,因此得选择第二条,而枢密院也是基于相同原因制定的路线。

    雒阳距长安,不下八百里,期间又多要翻山越岭,更是崎岖难行,有马车可坐的赵旸都被颠地七荤八素,麾下禁军、杂兵、民夫更是纷纷叫苦。

    赵旸得知后大手一挥:“待到陕西后,禁军每人分一只羊羔,外加酒水一角;杂卒羊肉五斤;夫子加钱五百文。”

    于是两千五百名禁军、数百杂兵及近千民夫,顿时士气饱满。

    范纯仁立马找到熟悉陕西物价的种家兄弟,算出花费后暗暗咋舌:“这一句话,便要花去二三千贯。”

    赵旸不以为意:“我一场演习便花掉官家近两万贯,二三千贯算得了什么,反正有官家背书。”

    范纯仁与文同对视一眼,前者摇头,后者失笑。

    在赵旸许诺犒军的激励下,天武第五军与后勤营即便是翻山越岭,行军速度也不减几分,仅三日便从京西北路来到永兴军路最东侧的虢州。

    永兴军路治所在京兆府,即长安,后世则叫西安,下辖京兆、河中两府,及陕、延、同、华、耀、邠、鄜、解、庆、虢、商、宁、坊、丹、环等州,驻扎有保安军、绥德军、定边军等,治下民户多达百万户。

    所谓陕西四路,其实就是将永兴军路、秦凤路二者的北部重新划分为鄜延、环庆、泾原三路,至于为何要重新划分,除了更好抵御西夏进犯以外,更主要还是为了明确责任,方便出事后定罪,免得当地官员相互扯皮推脱。

    经整整十一日的行程,赵旸一行于四月二十四日抵达京兆府,也就是长安。

    京兆府主官为工部郎中、知永兴军路、陕西都转运使、天章阁待制夏安期,此人正是夏竦的长子。

    其父夏竦都要设宴款待赵旸与高若讷,夏安期又岂会无故得罪?

    待赵旸一行刚抵达长安城外,夏安期便带着一干官员闻讯出城,亲自迎接赵旸与高若讷。

    在一番寒暄客套后,赵旸得知夏安期与自己同为工部郎中,好奇询问对方岁数,得知夏安期今年四十一岁,不禁心下暗暗咋舌——这一对比,他才知道从六品下的工部郎中是何等分量。

    当晚,夏安期于城内住府宴请赵旸与高若讷,盛情款待,自是不必多说。

    鉴于一连赶了二十二日的路程,次日赵旸下令全军在长安城外歇整,又拜托夏安期遣人为麾下天武第五军禁军将士提供酒肉,作为慰军。

    寻常路过的禁军哪有这待遇,哪怕是高若讷提出这等要求,夏安期都得考虑考虑,但提出此要求的是赵旸,夏安期一口答应,当即遣人送来猪五十头、羊二十只,其余家禽数十只,这令赵旸对夏安期印象大好。

    慰军期间,赵旸、高若讷与夏安期等京兆府官员又做了一番商议讨论,夏安期信誓旦旦表示定会支持二人编户齐民之事。

    四月二十六日,在与夏安期谈过之后,赵旸与高若讷又率军直奔泾原路的渭州。

    原因很简单,即陕西四路中,鄜延、环庆、秦凤三路都有险固之地,可以据险而守,唯独泾原路,从镇戎军至渭州,再到泾、邠二州,大多地势开阔,堪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属于易攻难守之地,是陕西四路中边防最薄弱的区域。

    三川口之战后,西夏接连攻宋,大多便是走这条路,因此赵旸决定率军驻扎于泾原路,从泾原路率先开始修筑城塞。

    另外,范仲淹推荐给赵旸的张亢、郭逵二人,便恰巧都在泾原路:张亢任知渭州领果州团练使,而郭逵任泾原路都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