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争与不争!

    第168章 争与不争! (第2/3页)

记得。」

    「刘尚书不定听过。你记得,就再说一遍。」

    朱厚照遵旨而行,「当时周尚书也是如此请辞。儿臣便说有时候分不清大明朝谁是君、谁是臣,大臣们每日要求父皇这样、要求父皇那样,可一旦他们遇到一两处不

    如意的地方,动辄请辞、致仕,仿佛……」

    太子眼神转了转,说出了杀人诛心之语,「仿佛皇帝都得听他们的。」

    这话不仅说给刘大夏听。

    这些重臣都是。

    「都说说吧。这事儿该如何处理?」弘治抚了抚额,明显是头痛了。

    刘健心中早就有腹稿,马上进言:「陛下,微臣以为浙江布政使李俨才等人虽有送白银十八万两入京的打算,可所送之人,并不一定是刘尚书,即便是,以微臣对刘尚书的了解,这银子也必不会收。因而,浙江贪墨一桉属实,但与刘尚书并无关联。且,若是如此定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地官员想要行贿之官员,不知凡几。总不能他们动了这个念头,刘尚书就要跟着一同获罪。因而微臣觉得,如此便重处朝廷的兵部尚书,恐会引起非议。」

    这个内阁首揆本来不是急性子,但他不能眼看这个局势恶化而不加缓和。就如他之前劝朱厚照的那样,

    刘大夏是三朝老臣,用‘还没收的银子,就把他给撸了,实在不妥。

    说完,他还看向朱厚照,恰好目光对视上了。

    其实刘阁老本不必这么忧虑,

    因为朱厚照已经表达过,与争赢刘大夏相比,整顿浙江的官场显然重要的多。

    刘大夏对东宫又构不成什么威胁。

    朱厚照现在的权力、地位都稳的很,所以他需要做点靠谱的事,而不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为首要。

    刘健的话大约也合了皇帝的意,

    因为细究起来,刘大夏确实没有什么重罪,毕竟那十八万两他还没收,至于说太子与民争利,那至多就是人湖涂些,给浙江的这些‘贪官,骗了。

    于是皇帝转而问道,「太子,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置?」

    朱厚照回道:「官员贪墨如何处置,祖宗已有成例,只需按律处罚即可。」

    皇帝关心的其实是刘大夏。

    但太子说的是浙江的那些官员。

    其实,乾清宫的这暖阁里,又有几个是预计到太子的心思的?所以此话一出,众人都有些诧异。….

    君君臣臣、君子小人的这套把戏,他是真的没兴趣。

    皇帝追问:「朕,是说刘大夏之事。」

    「刘尚书如何处置,儿臣没有意见。儿臣原本就是来向父皇禀告浙江窝桉一事的。」

    刘大夏此时顿悟开来,

    东宫竟压根就没将他放在眼中。

    不过话说回来,什么叫依律?处置贪墨官员的祖宗成例又是什么?

    为什么犯罪事实查清,

    太子的建议却并未得到一众官员的赞同?

    原因就是这个所谓成例就是朱元章定下的,老朱这个人处理贪官那是史上独一档,

    大明律——凡官员受贿超过60两银子,直接斩首。

    换句话说,这次从李俨才到徐若钦,太子的要求是全都拉出去卡察了。

    弘治皇帝登基至今,就没办过这样的大桉。

    甚至于从永乐起到现在,就没办过这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