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把控朝堂

    第236章 把控朝堂 (第2/3页)

是相对简单些,杨尚义是大同副总兵,虽说他没有周尚文那种神奇的能力,但是作战骁勇,掌兵也是一把好手。

    所以他一镇总兵官的职务总也是少不了的。

    这些事情繁琐,但再繁琐也比打败了好。

    「陛下,是不是先去个旨意,令他们班师回朝。杨尚义只带少量兵马赴京,其余人尽快返回大同。」李阁老所谋周全些,「火筛虽然在宁夏遭受重创,但达延汗主力未损,若是两方互通有无,知道大明骑兵不在大同,臣恐大同有警。」

    「准。」

    「陛下,振武营指挥使周尚文活捉扎那,当属此战头功,臣以为可授其都督府都督佥事!」

    这是京师里五军都督府的职位。

    朱厚照沉吟起来,他其实不太喜欢把这样的战将放到京师来。

    首先他不适合这里,在京师,会打仗不如会权谋,他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大明也会损失一个优秀的将领。

    「这个容朕再做思量。」

    再思量就是不大同意这样安排,但李东阳也不觉得有什么,皇帝并非针对他。

    朱厚照仔细想了想,「周尚文便交给朕吧,这样内阁、军机处与朕,咱们各有分工。喔,对了,工部要做一件事。」

    曾鉴站了老半天,没想到还有自己的戏份。

    「老臣在。」

    「朕说过,胜利值得庆贺,但牺牲的将士更需要被铭记。曾尚书,你要加紧时间了,尽快在京师修建一处公墓陵园。」

    曾鉴头皮一紧,「陛下,这么短的时间,怕是来不及?」

    「不怕。这次先用个简易的。你记住,公墓陵园需竖一个大石碑,倒不需将所有牺牲将士的遗体都埋进去,但要请些工匠,将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之上,刻名字的石碑可以小些,往后总会继续增加的。所以陵园要大。」

    ….

    「那么大石碑上刻什么?」

    皇帝转过身去,拿起了御桉上的毛笔,于宣旨上写下了力透纸背的四个大字:

    永镇山河!

    暖阁里,众臣一看,也觉得这样极好。

    「班师凯旋的一应规矩、礼节,朕都不改,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但朕要加一个在陵园悼念牺牲将士的环节,这事儿不大,列位爱卿就不要和朕争了。」

    皇帝这个话倒是有些意思,好像臣子们特别爱和他争似的……

    但刘阁老在一旁似乎也没什么表情。

    其实他的结局已经不需要皇帝来按下最后一键了,宁夏大胜,朝廷不知道多少青壮官员会跟着皇帝的大旗选择像河套进发,他这个坚决反对、又明显为皇帝不喜的老臣,接下里要遭受的弹劾可多了……

    当然,现在皇帝也太忙了。

    乾清宫事一了,他便又要前往太庙,祭告祖先。

    这是孝道、也是政治动作,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先宣告天下!

    前文所述,古代的祭祀活动很多,像这种打仗打赢了,也是要和老祖宗说道说道的。

    明朝在北京的太庙建于永乐十八年,是按照古代中国「敬天法祖」的传统礼乐制度建造,

    里面放的就是历代帝王的灵牌,以及极少数有大功于江山社稷、被赐予‘配享太庙,荣誉的大臣。

    所以为什么说这是人臣的最高礼遇,就是后世皇帝在祭拜祖宗磕头的时候,啪啪也顺带着给他们一起磕了。

    在大明朝,有这种待遇的大臣都是徐达、常遇春、汤和这样的大臣。且除了洪武、永乐两朝,一直到朱厚照现在的弘治十八年,还没有哪一位臣子能再把自己的牌位送到太庙里。

    当然,后来嘉靖皇帝有改动,不过改来改去也是洪武年间的人,也就是把刘基加进去了,并非赐给嘉靖自己的臣子,可见这的确是个殊荣。

    太庙正殿两边各有偏殿十五间,东偏殿敬奉着皇族成员牌位,西偏殿敬奉配享太庙的大臣牌位。正殿以后的中殿和后殿全是黄琉璃瓦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殿内,后殿称祧殿。

    这地方庄严肃穆,就是皇帝本人来了也不敢乱动,完全按照规制给祖宗的牌位行叩拜大礼。

    皇帝不缺少任何一个礼节,不做离经叛道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