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政治裂缝

    第430章 政治裂缝 (第2/3页)

长,可毕竟就是这几年的功夫,又如何比得了文景之治下的大汉?”

    林瀚所言,正是眼下之症结。

    让利于民,也分怎么个让法。甚至算到民牧这件事上,利倒还是其次,关键是马。

    彭泽袖子里的拳头握了握,“既然如此,我便上疏奏请陛下,暂行罢兵,他们可以让三年复套改为两年复套,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三年复套改为五年、八年复套?陛下爱民如子,绝非残暴之君,百姓的日子好了,大明富强了,四方之夷不服也该服了!”

    谢迁抬了抬眼,“陛下的意志若是能改,当初希贤公早就改了。何需现在?天子之意,只可争取,不可强迫。济物,你的本事还是要长长。”

    谢迁在私是前辈,在公是上司,这句话还是可以说的。

    彭泽再有脾气也只能偏头哼一声,反驳倒也不敢的。

    李东阳像一株枯木一般坐了许久,终于开口说:“于乔之言,还是有几分道理。天子之意不可强迫。刚过易折,一时冲动反而会成他人之美。有些人,还巴不得我们和皇上闹将起来。到那个时候,才是对百姓真正的伤害。

    至于说事情本身……皇上爱民还是不假的,我们各陈己词,讲明道理,陛下也不会完全不理睬。”

    这是内阁多年和皇帝斗争下来的认知。

    说的直白点儿,皇帝那根毛,你得顺着捋。越是想达成自己的目的,越是要这样。

    更不要想拿什么圣人之言、明君之道去框住他。

    多少次了……

    最后谁框住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还是看大朝会之时,皇帝怎么说吧。

    而今年大朝会之事,因为已经有过先前的经验。各项安排会顺畅许多。而且似乎也不像去年一般最为在乎议题。

    更多的关乎议题背后的人事与钱财流动。

    但没有人真的把这两样东西写在脸上,权、钱都穿着议题的外衣出现。

    至于议题本身,什么复套、河工、不夜城等,基本还是那一套。

    一切的关键在于皇帝怎么定。

    能争得皇帝的“这一票”,升官、拨款都不在话下。

    若是皇帝不赞同你,那基本又是白干。

    这种格局它本身也有问题,比如说没有人在意议题本身,反而最为在意“上意”。

    但是怎么说呢,这种局面是朱厚照费尽心思、运用各种手段,苦心孤诣营造出来的。

    甚至可以说,从弘治十一年就开始了。

    这是就是权力集中的必然结果。

    但在朱厚照手中就还好,因为他的‘上意’可以说都是为国为民。

    杨增荣在奏疏了分析了形势二字的重要性。有的时候,做成一件事,个人的准备重要,但抬头看看周围发生了什么可能更重要。

    左右翼蒙古这个结局,大明难道就坐视不管?

    而且今年不打,明年就要继续大额拨款。

    这样算账,其实说不上哪一样更好。

    但军国大事,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做决定的。

    说不定都伟人偷偷想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更何况他这个普通人。

    但杨增荣的奏疏被留中,一下子拨动了许多人的心。

    兵部尚书王炳更觉得自己摸到了一丝圣意。

    他早想推动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