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王守仁禀奏!

    第595章 王守仁禀奏! (第2/3页)

   “臣以为,陛下不必强求各边处处都是腾骧四卫。陛下亲领二十六卫,最是清楚一个甲级卫需耗费多少银两,此其一也。其二,卫所之军也分步卒、起兵,更有驻防、野战之别。请……陛下恕老臣昏聩,老臣以为蓟州之兵,若有两万精锐,足矣。但两万精兵不足以守卫那么大的地方、那么多的城池,因而边镇也是需要‘丙’级卫的。”

    啊,这倒是个不能轻易否认的观点。

    军队建设这种事,再富裕也要考虑成本问题,否则拖垮了财政,这就叫穷兵黩武。一味加重国家和百姓负担,最后反而让这个坚固的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杨一清继续说:“老臣算过,陛下在京师有精锐至少二十万,西北有甘肃兵、宁夏兵、河套兵,如此又要十万。若是剩余军镇,每镇有两到三万之精锐步卒,则我大明可拥精锐之兵五十万,其中又有超过五万的骑兵。千百年来,能有我大明此时之强盛者,也不多了。”

    这的确不是假话,封建王朝不管宣称有多少兵马,实际有战斗力终归是少数。

    “你们以为呢?”朱厚照问道。

    “臣附议。”杨廷和最先说。

    王炳和王鏊更没有其他意见。

    “好,那就依杨阁老的意思。但蓟州裁减人数之事还是要做,只不过所余十卫也按照亲卫甲乙丙的分级方法,三四三吧,三个甲级卫、四个乙级卫、三个丙级卫。”

    尽管如此,边军的甲级卫肯定是不如上直亲卫。

    杨阁老心中长舒一口气,这种做法,虽然没有皇帝那一声‘五万精兵’来的气势恢宏,但它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做得下去。

    三个丙级卫就是缓冲地带,用来安置那些不好直接清除出去的人。

    而且蓟州真的不需要五万精兵,两万能战之兵,足以应对一些突发情况,即便再有什么大乱子,边上就是宣府、辽东以及京师精锐。

    再说了,蓟州如此,之后大同、宣府也如此,各个都有这等实力,难免有不稳之忧。

    朱厚照不会一味坚持己见,也是要看情况,关键他以后的主要依靠不是蓟州兵马,所以给一个便于他们操作的政策也没什么问题。

    但他对杨尚义有些不满意。

    于是后面缀了句,“传旨给杨尚义时要和他说清楚,他是领兵数十年的将领,最懂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这三个甲级卫一万八千人马,要是还练不成一支虎贲之师,朕可就没有客气话给他了!”

    两万兵还带不好,那特么就不要带了!

    皇帝这句难听的话没讲出口,其实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阁老们明白圣意。

    蓟州最终的结局,就是三点。

    第一,军屯要清理到位,这毋庸置疑。

    第二,借此机会整顿蓟州各卫所,其中之关键就在于这三个甲级卫,剩余的,说实话蓟州多处城池、关隘都需要守军,屯田也需要屯军,这部分将就就行,一旦分为乙、丙两等,军饷就会下一个台阶,国库的压力也小,如此才能细水长流。

    至于这第三点,也是一个总的,就是由乱到治,突出一个稳字。

    内阁回去以后,杨一清亲自执笔拟旨,拟完了以后他送呈朱厚照阅。

    这是老政治家,在考虑事情方面比朱厚照这种没实操的可能还更加全面,所以看完以后皇帝如往常一样满意,“如此可称妥当,用印,颁给杨尚义吧。”

    “微臣遵旨。”

    “杨阁老,还有一桩事。”

    “王守仁此次回京,还带了两卫朔方军,人不多,不过当时是考虑若是何处不稳,可以令其随时出动。这一万人到了京师以后,如何安顿还需杨阁老仔细考虑、妥善安排,且其中有骑兵,精豆也要准备的。”

    杨一清领兵多年,哪里还想不到这些,他点头称是,“臣年前就接到奏报,知道王伯安要入京,一应准备都已开始了,请陛下放心。”

    “嗯。”

    朱厚照伸了伸懒腰。

    有几个得力内阁阁老还是不一样的。

    杨一清文官、武官都当过,打过仗、治过民,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有杨阁老在,朕可以少操心不少。”

    “为君分忧,乃为臣之责。”

    “今年没有科举,主要的就是三月份的大朝会。安稳了两年,今年事情明显多了,杨阁老怕是又得辛苦了。”

    杨一清执礼,一切已尽在不言中。

    这种时期对于无能之人那是折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