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正德理政

    第622章 正德理政 (第2/3页)

,建造战船的建议可行?”

    这话问得两人一愣。

    “老臣……确实不知,有何不可?请陛下示下。”

    “王先生呢?”

    王鏊如实说:“商人多金银,他们愿意拿出来襄助朝廷这是好事,朝廷也不能驳了人家的好意才是。”

    “嗯……”朱厚照上手交叉抱胸,苦苦思索着走来走去,“捐来捐去也就六万多两银子。”

    王鏊表情僵硬,“陛下是嫌少?”

    “不不不,朕不是嫌少。”朱厚照摆手,“朕是觉得这银子,朝廷可以不要。朕已经拨了四十六万两银子了,如果有需要,今年国库仍然可以支出,少府经营粮商、船厂以及多家商铺,一年匀出几十万两银子难度同样不大。况且,朕的内帑还有近三百万两银子。难道,就差这六万两?”

    这么说着,他自己的思路其实也慢慢可以理得更清晰些。

    “你们真的再仔细想想,真的需要这六万多两银子吗?”

    杨一清和王鏊对视了一眼,“陛下,臣等以为,倒也不是缺不缺的问题……主要这是浙江商户的一份心意。或者内阁再向浙江去一道询问函,问问他们到底有没有明示或暗示商户都要纳捐。”

    “不必了,就六万多两。浙江巡抚的面子也太不值钱了吧?浙江的商户也没那么穷,真要暗示了绝不止这么一点儿。朕想问个问题,如果朕下旨给章黎,要他把这些银子原数退回,那会怎么样?”

    这两个老头儿的表情很惊诧,就连一旁的尤址也不禁抬头,他入宫也几年了。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正德皇帝治国几年,国家就能有这样的改变。

    开海、练军,这当然是一方面,但这么多个日日夜夜,数万封奏疏的批示、处理,数不清的各类事件的处理……

    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决策,最终汇聚到了今天。

    杨一清和王鏊都还没仔细思索皇帝所提的意见的时候,皇帝已经自己想到了答案,“对,应该这样!这样那些商户就会真的相信,朕是真的要建水师来保护大明的商船,而不是一次官府的捞钱行为。”

    他们还是不解,“陛下本来就要做这件事,不退回这些银子,终有一天他们也会相信的。”

    “不,不够立竿见影得增强信心。”朱厚照不知道怎么去解释,他只能很直白的告诉他们,道:“杨阁老,王先生,商业是非常需要信心的一件事情。若是商人相信,那么他们才敢下本钱。而且,即便从小的方面来说,退回去,也可以让朝廷的善政更加震撼人心,就六万多两啊。”

    好吧,杨一清和王鏊接近被说服,主要纳捐的银子确实不多。

    皇帝这是要花钱买名,牢牢的把握住这些浙江商户之心。

    “既然陛下有意退回,那臣等便这样回复章黎,本身纳捐也是有名单的,让他对照名单来办,应当是不难的。”

    朱厚照想了一番,很快做了这个决定,接着便回到御案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