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海患不弱于长城边患

    第762章 海患不弱于长城边患 (第2/3页)

那么容易,更不要提在海上了。

    路引制度是一种控制人员流动的政策,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过积极作用,但在明朝商品经济逐渐发达的现在,已经有些阻碍了。

    看起来就是办张证明的事,这是不懂官府里办事的道道。

    就这么说,你跑一个衙门是不是得多交一个衙门的供奉?多办一张证,是不是就是多一张证的价格?哪里是跑一趟腿这么简单的事?

    再延伸开来,有可能你跑过去,人家和你说有个什么什么前置,比如说,伱先证明你自己是本地人。你说我爹是本地的,那好,你再证明你亲爹……是你爹。总之不见银子,办法多得很。

    各式各样的政策在层层异化之下几乎都会变得相当复杂,这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死结,很难化解。

    当然,随着封建王朝逐渐腐朽,各种政策都在从现实回到纸上,路引制度也是其中的一种,明朝中后期,这个约束力已经小了很多,甚至还有徐霞客这种地理学家、旅行家。

    但大明现在在中兴呀!

    随着官僚系统在朱厚照的强力掌控下逐渐恢复活力,其附带的各项制度自然也就会被翻出来。

    这与发展商品经济背道而驰,朱厚照考虑过哪怕是在江南地区,民间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区域性的进行取消、或是放松部分管制,这也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而后他又考虑到,其实整个封建王朝的所有政策制度都是适配和小农经济的,这一点但凡了解过一些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明白。

    通俗的解释来说,就是重农抑商的政治氛围和政策,再发展一千年也诞生不了自由贸易。

    你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

    现在大明的这个‘果’被朱厚照给改变了一点,商品经济越繁荣,就越会和现行的各种政策进行对撞。

    不可能政治上是控制、压迫,经济上却活力满满。

    路引制度只是其中的一种,包括之前被放松的钞关也是如此。

    实际上,这些政策还不知有多少。

    所以最根本的,朱厚照是想建立一个共识,即朝廷应当为农业和产业发展制定相适宜的政策,在不适宜的地方进行小范围内的、逐步的改善。

    但这一点何其难也。

    祖制不可变,几乎是这个年头不可逾越的高山。

    想必也只有通过实践来逐步的建立起文官群体这方面的意识,而后面向社会实际问题,要他们拿出解决办法,这样更好一些。

    而一切激进的改革,则要非常小心。

    现在朱厚照做的正是如此,他没有在任何地方说过要取消路引,他只是在践行词中多提了一句,鼓励百姓自发出海。

    这种场合之下,所有人都不好打断践行的进程,而进行激烈的反对。

    更何况,海贸开了十年,民间早就有百姓出海了。这点转变就是从以前的默认到现在的鼓励。

    朱厚照念完以后,神色如常,他扫视一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