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最终,还是下策

    第798章 最终,还是下策 (第2/3页)

到的。

    孙用道的意思,九江府很重要,叛军绝对不容许自己的后路被断,而既然收到求援或是战败的消息,那么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军事计划,都肯定被打乱,而且要从头再来。

    宁逆得回救九江。

    这就是所谓的战略主动。

    你的行动,得让敌人跟着你走。

    所以大战之后的今晚会很关键,万一在力疲之时遭到袭击,那就变得被动了。

    这就是朱厚照搞‘高等军事教育’的优势所在,这些将领,都是会用脑子的。

    孙用道下去以后将军中能用的斥候全都派了出去,尤其是靠近鄱阳湖和长江的这一侧,大军集结动静不小,一旦有变,是瞒不住的。

    另外一方面,他开始加紧巡视城防。

    没带大炮也有好处,至少不用自己再修。

    从今天开始,他们就要像钉子一样钉在九江,成为宁逆喉咙中的一根刺,叫他想拔拔不掉。

    不过他们不会再有援军了,周尚文攻南昌,也是战略性进攻,不能为了可能的损失轻易改变,打下南昌,整个战事都结束一半了,自然比一卫人马的性命更重要。

    这就叫慈不掌兵。

    如果不这么做,回过头来救,双方无限拉扯,没个决定性的进展,那就是死更多的人。

    换句话说,动脑子的阶段过去了,接下来得见真血性,只要他们守得住,守到南昌被克,守到海军抵达,守到仍然旋转于鄱阳湖这片天地的叛贼将会遁天无门,入地无路。

    ……

    ……

    朱厚照得心血没有白费,孙用道所料正是宁王及其从属的现实。

    当日已经定好,要全力下江南。

    因而一出鄱阳湖,宁王便准备顺江而下,攻打安庆。

    实际上,已经在打了。

    不过安庆离南昌较远,所以守城将士来得及反应,宁王始终未能克城。

    历史上,这座南京门户便抵挡了宁王十八日。

    可以说这是个关键要素,否则真的让他拿下南京,这势头还真起来了。

    打不下来的原因有很多,易守难攻自不必提,除此以外,宁王的军队并不算什么了不得的精兵,更没有打过什么硬仗,也没有了不起的军事将领。

    另外,安庆自知府而下,从兵到民,他们都知道,只能靠自己,城破之日,就是他们亡命之时!

    是所有人都亡!

    而且这是传出宁王造反当天,安庆知府便马上反应过来的。所以他们准备很是充分,早就做好了要打守城战的准备,安庆知府甚至还来得及去搬救兵、借军粮!

    为什么?

    因为安庆是南京的门户,这个常识一个进士出身的知府怎么会不知道?甚至安庆的老百姓自己也有记忆,南昌王爷造反,首打南京,打南京,首打安庆!

    南京好歹是留都,那是雄城,所以就数他们最危险。

    这和九江、南康这种猝不及防是不一样的。

    再有,朝廷已经来了谕令,大军顷刻就到,双方实力对比明显,更不会投降从贼。

    因而宁王两攻安庆,都极为艰苦,而且越攻不下,越焦躁。

    宁王大船上,

    一众叛军已然不如十一月刚起事的时候那样意气风发。

    李士实和刘养正同时开口,他们费尽口舌劝说宁王,道:“皇上,形势如火,再拖不得了。安庆不下,咱们也只能舍了安庆,直取南京!南京是留都,只要拿下,形势顷刻间反转。安庆则不然,就算全力拿下安庆,也还是要去攻南京。如今安庆拿不下,又何必纠结于此?”

    这一点刘养正最早就提过。

    别他妈惦记你那安庆了。

    先不顾一切拿下南京,到时候称帝举义,那必定不一样。天下多的是墙头草,你不行,谁跟你?相反,你只要有点那种苗头,不满于朝廷的人才愿意归附。

    客观来说,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