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雄鸡报晓

    第六十二章 雄鸡报晓 (第1/3页)

    时间流转,一晃已是三年。

    学院里第一届的学员已经毕业,回到各自的分坛担任要务。

    就连迅哥儿都即将毕业,远在异国他乡,半年一次的信件成了他与家人唯一的寄托。

    前段时间还寄回了几篇文稿,请孟可帮他发表出去,以证明戛剑生没有被清廷所打倒。

    反响不错,清廷依旧气急败坏的找人。

    南下经商的周老爷和林海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两年前开始建立工厂,通过麦克主教的关系从西洋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开始研制火枪和弹药。

    也就是所谓的‘连珠五响’、仿德国制M1888火枪。

    南方生产的火枪经由货船主约翰的关系,找到一家愿意赚外快的洋人船主,由他来将货物从南方运到津门,到了津门靠着当地关系,想要蒙蔽官差检查,那可太容易了。

    看着地下仓库里堆满用油纸包裹起来的火枪和弹药,孟可的心情别提多美了。

    一味地练武有啥用?乱世之中,就算能躲我一枪,难不成我十多个人在一两百米外瞄着你,你还能躲?

    有感于重火力的缺失,孟可提出了雷击炮长尾形炮弹的原理,寄希望那些枪械专家能让这个步兵好伴侣提前问世。

    事实上,长尾形炮弹根本不需要孟可提出原理,这个时代已经有这种炮弹,只是清廷落后,所以在电视剧里不常见,误导了他。

    有了理念,仅仅是一个月的试验,南方那边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迫击炮。

    小巧轻便,便于携带,又这对于缺失重火力的起义军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

    在地下工厂全力以赴、不计成本代价的生产下,截止到今年(1899年),已经有火枪近万支,弹药不计其数,雷击炮百余门,长尾形炮弹千余发。

    虽然无法与洋人的近代军队抗衡,但简单的装备一个轻型步兵师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自己生产的只是起步资金,真正要扩军,还得去找清廷借。

    ……

    “啪——”

    “去年六月,冠县赵三多起义称保清灭洋,被清廷镇压。今年朱红灯、李长水打着同样的口号起义,又要被清廷镇压。”

    陆皓东猛拍桌子,愤慨而起:“真不愧是宁与……”

    “慎言!”

    孟可大喝一声,打断他的话,同时用眼神示意他这里还有旁人。

    没错,对面坐着的正是齐鲁分堂的人。

    他们派出长老与孟可商量到底要不要支援起义,又或者是收留这些起义失败的义士。

    “我不建议你们现在起义,你们若是当时跟着红灯照起义,说不定还能将摊子铺开,现在……”

    孟可摇摇头,很明显不看好齐鲁分堂的想法:“收留这些残存的义士吧,也算留点薪火。”

    “唉……”

    齐鲁来的长老长叹一声,起身告辞。

    待他离开后,在一旁阴沉着脸旁听的李元魁终于忍不住了,大声质问道:“他们这群蠢猪!当初梅花拳赵三多起义的时候,他们不敢跟随,现在红灯起义,他们又不敢跟,还装模作样找我们商量,怕成这个鸟样,他们造什么反?还不如回家卖地瓜!”

    这次李元魁是真的生气了,孟可来这这么多年,第一次见他如此大动肝火。

    不过也实属正常,起义的人大多都是拳师,其中不乏李元魁的弟子、友人,

    这种情况之下,谁能冷静?

    若不是这个年代消息传送不便,等李元魁接到消息时,起义早就被镇压了,恐怕这位老人也会让清廷知道什么是匹夫一怒。

    ……

    同年,大头在就任齐鲁巡抚,他对义和团始终持敌对态度,在其任齐鲁巡抚后严格限制义和团的活动,并在准备充分后开始镇压复起的义和团。

    在齐鲁遭遇不利情况后,义和团开始向直隶等地转移。

    “不要和清廷派来的军队交火,救了人就走,现在还不是暴露我们的时候!”

    随着直隶的下场,义和团溃败得更加迅速。

    第二年,郭老喜丧。

    同年四月,义和团全面进入直隶。

    五月戕官,并围困涿州城。

    ……

    “货都到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