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童谣里的大新街

    第12章 童谣里的大新街 (第2/3页)

这里没有大德路的车水马龙,也没有长堤大马路的压抑,更没有一德路的喧嚣,可以说是周边最有民居气息的骑楼街了。

    大新路的东段,是鞋料皮革批发零售的集散地,走到西段就能见到许多岭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商店,包括雕刻、扎作醒狮、狮鼓乐器、珠宝玉器等。

    若是来咩城游玩,感觉看起来和其他的繁华大都市完全没区别,那不妨来这里走一走,你就能寻觅到不少咩城独有的味道,属于怀旧党的打卡点了。

    再说回“乐器街”这个称号,实际上,以前的“乐器街”并不是大新路,而是它附近的濠畔街。

    据地志记载,在明末1644年,濠畔街已有“金声馆”乐器作坊,主要从事二弦、秦琴、竹提琴和高音三弦等民族弦乐器的制作,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

    到清道光末年,金声馆又派生了正声馆、悠扬阁、金城等乐器作坊,民国时期,又增设了全声、德声、文声、扬高声等多家乐器作坊。

    这些作坊所制的各类民族乐器,以精美的造型和优良的品质,畅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了驰名中外的“乐器一条街”。

    49前,附近共有36户民族乐器店坊,其中21户集中在濠畔街,而当时的大新路更多的是狮鼓用品的店坊,作为民间手工艺集中地扬名于外。

    49后,大新路逐渐“继承”濠畔街在乐器制售方面的地位,成为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制售地。

    再到现如今,濠畔街已经难闻管弦了,乐器店坊早已被豪华的高楼大厦取代,消失在了岁月长河里,比起过去的管弦声,或许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个地段的房价。

    而继承了“乐器街”地位的大新路,虽然民族传统乐器店也越来越少,并且大多都从以前“前店后坊,店坊合一”的制售模式,转型成了“从厂家进货零售”模式。

    但你穿过大街小巷细细寻觅的话,还是能找到不少仍在默默坚守的老字号乐器店坊的。

    对于每一个喜欢民族乐器的人来说,发现一家这样的传统乐器店坊,找个一个优秀的手艺人,那种感觉就像发现一座宝藏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