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华亭县游记结

    第一百六十六章 华亭县游记结 (第2/3页)

,刮风下雨的时候有片瓦遮头,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不就是这个当政者要做的事情吗?”

    “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

    虞世南沉默了,这是多大的理想,多大胸襟才说出来的话,他眼前这个少年就说出这样的话,真是让他刮目相看,他恭恭敬敬的向李庸行了个礼说道。

    “如果天下为官者都像华亭侯你这样,那天下将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可惜啊……”

    李庸抿了口茶回答他。

    “大人,事情只有去做了才知道是否对与错,不做当然不会错,当然我们为官着,就眼睁睁的看着下面的百姓痛苦的活着吗?难道连一点错的担当都不敢去承担吗?所以,读书不一定为了做官,可以做很多事情为百姓谋福,仕途并非是唯一出路,当人人识字,明事理了,那我们所有人的很多矛盾是不是都可以得到了缓解,对于不懂的事情,我们要虚心的向会的人请教,不管这个人的年龄或者出身,孔子不是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儿好学,不耻下问。连圣人都是如此,那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对啊,可是现在能懂的这些人官员有几个,很多读书人如同你所说,一味的读死书,考取功名,来到这里之前,我也是如此想的,但是来这里之后,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都是错的。”

    虞世南对李庸的话表示赞同。

    “其实一个国家,要强大,不单单只靠一个阶级,需要很多很多各方面的人才组成的,士农工商其实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以那个更优越而压迫下面的阶级,士大夫要做到为民,施仁政,了解民生,合理的颁布对应的政策,农民是任何朝代最大的群体,他们也是最容易被其他阶级剥削最弱小的一群人,每逢天灾人祸,这些人首当其冲,赋税徭役面前,他们怎么反抗都反抗不了,善待农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的站在他们角度考虑问题,减轻农民的赋税,不能再免费的徭役,保护农民的田地,用技术提高农民的产量,这是根本所在,然后就是工,工人其实是为数不多的一个群体,但是,如果想要一个国家强大,工人尤其技术工人尤为重要,没有他们,我们的武器、住的房子、还有你们现在要建造的战舰,没有他们那里这些东西保护国家的安全呢?最可笑的是,我们大唐律法规定,发明好的东西,最高奖励才一百金,也就是一百文,要是我,我情愿那东西给砸了也不拿出来,不用和我说什么为社稷什么的,凭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努力,不断的设计,不断的测试,得到只是区区一百文钱,这就是我朝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发明拿的出来,最后就是商人,商人狡诈,唯利是图,这个没错,但是事情都是两面性的,我们刚才说道减少农民的赋税,那这些税该收谁的呢?那当然从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身上收,他们什么都不多,就是钱多,这些商人其实追求的是什么?就是名,利他们有了,但是名声不好,怎么办?简单,取消那些禁止商人子女不得科考这样不合理的规矩,只要这四个阶级能合理的用好,国家想不强大都难。”

    虞世南听完李庸的一番话,都被他说的完全震惊了,这那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说出来的,这简直都可以拿到太极殿上说了,虞世南不是迂腐之人,他虽然是世家门阀的一员,但是他洁身自爱,从不为自己家族和其他世家们牟取什么,上次也是不清楚情况被裹挟一起对付李庸的,现在他听完李庸一番论政之后,完完全全对这位年轻侯爷改观,如果长孙冲知道,那得自己气吐血,的确,虞世南偷偷离开别院没人知道,长孙冲和萧琰来到虞世南的别院的时候,被守卫这里的侍卫告知他们大人今天休息不见客,搞俩人一面懵,他们可是着急着想教唆虞世南赶紧去灭了李庸的,殊不知虞世南在华亭县和李庸相谈甚欢,俩人如同多年好友,无论文学还地理人文,无一不谈,李庸用后世的知识打开了虞世南一道又一道大门,午后太阳没那毒的时候,李庸再次带着老头参观华亭县,虞世南参观了一个有一个工坊,看到里面的男男女女热火朝天的工作,一个又一个产品通过流水线制作出来,每一个工坊负责人都热情详细的为虞世南讲解,虞世南也了解到,这些工坊的工人工钱不但很高,而且每个人的眼里都带着同一种眼色,那就是希望的眼色,李庸把虞世南带到最后一个参观地点,那就是虞世南两次要他的码头,看着一艘巨大无比的海船停靠在码头,虞世南再再再次震惊了,这是他看过最大的船,李庸给他介绍道

    “这是我们现在建造最大商船,叫公主号,满载排水量一万吨左右,也就是十来万料。”

    虞世南看着这个像小山一般的巨舰,震惊的下巴都掉地上了,很快,李庸把他带上了船,虞世南站长顶层的甲板上俯视这下面的景象,一种自豪的赶紧油然而生,这可是自己国家制造出来的巨舰。

    “那你是不是会建造这样的巨舰?”

    想到李庸会制造这样的巨舰,作为新任的水师总都督,自然心中火热的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