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释怀

    第四百八十九章 释怀 (第2/3页)

上就是到了明州下船,那里很适合出海,而且明州处江南腹地,距离繁华的余杭、姑苏都不远,可以辐射整个江南。”

    李二微微颔首,对李庸的话深为赞同,李庸接着道。

    “第三个地方就是广州城,相传三国时广州的海贸就十分繁荣,可惜如今海贸反倒是凋零了,那里不但适合出海,而且在岭南设立市舶司还能让岭南归心。”

    李二听了不由双眼一亮。

    “哦?让岭南归心?”

    李庸笑道。

    “毫无疑问,一旦海贸兴起,一定能一改现在岭南穷困的现状。到时候市舶司和朝廷必然深入人心,这对岭南冯家的威望来说是一个冲击,圣人建立水师之后,对岭南的家族会是极大的震慑,毕竟他们要想继续在海上发财就必须听朝廷的话,而他们一旦尝过了出海的甜头,就很难放弃出海的财路,海贸给岭南百姓带去的可不只是钱财,还有物资的丰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岭南一旦开启了海贸,必然会吸引很多汉人去岭南,这对岭南固有的秩序也是一个冲击,汉人可不认他岭南冯家。”

    李二越听眼睛越亮,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果然能让岭南归心。

    “妙啊!此计甚妙!”

    李二激动道,一直以来,岭南就是李二的一块心病,李庸的这个设立市舶司的计策一下子就解决了他的心病,不需要大动干戈就能让岭南彻底归心,这才是上上之策,李庸感慨道。

    “这是阳谋,其实冯盎人老成精又何尝不明白这些,不过他还是答应了,冯盎虽然也有趋吉避凶之意,但是他对岭南百姓确实有深情啊!”

    李二又何尝不明白,冯盎也是觉得在他死去之后冯家会有凶险,这是想逐渐放弃岭南的权利,而另谋出路,李二沉吟道。

    “某也不会忘了冯家,耿国公确实有大功!”

    如果冯家不作妖,最终岭南顺利归心,那就让冯家与大唐共富贵又如何?当然,最大的功臣还是眼前的惫懒小子,不过,一想到刚才李庸翘着二郎腿坐在这里悠哉悠哉的喝茶,他就眼皮直跳,这里可是甘露殿啊!谁敢在甘露殿里翘着二郎腿喝茶?别说臣子了,就连他这个皇帝都没在甘露殿里翘着二郎腿喝过茶,但是能怎么样呢?这是某的好女婿,李二不断的在心里重复着。

    “很好,在海州、明州、广州设立市舶司,某觉得这个提议很好,你回去写个奏章递上来,某早朝的时候议一议。”

    李二道。

    李庸微微拱手道。

    “臣遵旨!”

    一想到设立市舶司收税不但能财源滚滚,还能让世家大族吃瘪,还能让岭南归心,李二心里就很高兴,舒服的往后面一倚,然后不自觉的翘起了二郎腿,旁边的小太监都看傻眼了,跷二郎腿的皇帝,这谁见过?而李庸却心中暗笑,已经自己的计划顺利实施开来,华亭县终于可以隐如暗处,暗中发财就可以。

    “李庸啊!这个秋天某是格外的高兴,大丰收啊!无论是玉米还是白叠花,硕果累累啊!李庸,你功不可没。”

    李二笑道,这功劳想谦虚也没法谦虚啊,李庸笑道。

    “都是圣人圣明,圣人重视农耕,爱民如子,臣才能将玉米和白叠花推广开来!”

    李二大笑道。

    “那倒也是。”

    臭不要脸,李庸很无语,我不过拍两句马屁,你还当真了。

    “玉米和棉花也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了,原本某还有朝中众爱卿都觉得你不在长安实在太可惜了,好在你终于在收获之前赶了回来,这可是足以记入史册的大事件啊!”

    李二激动道,今年是白叠花在大唐的第一次丰收,明年后年白叠花就能传遍整个大唐,到时候天下就再无饥寒了,这怎么不是永记史册的大事件?李庸点头道。

    “圣人不说臣差点忘了,玉米和白叠花可不是要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