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死而无憾

    第一百七十章死而无憾 (第3/3页)

    朱元璋看着何夕的手稿,微微皱眉,说道:“太粗略了。特别是很多流程,都没有写。朝廷各部你没有什么想法吗?”

    古代的法律与现代法律在概念上,在延伸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要想行政体系,这方面的规定在古代属于典章制度一方面,而行政体系在现代属于行政法体系。

    朱元璋很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现在的秘书监内阁五军都督府六部九卿的体系,是不适应将来的大明的。

    故而,而朱元璋不是没有想过自创立一套新体系。

    只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朱元璋也有自己的极限。

    朱元璋创立的大明体系,被明清两朝沿用了数百年。但是朱元璋建立的体系,不过是在中国古代行政体系之中,总结归纳而来,创新的地方自然是有的。而且不少。但是创新的地方未必是好的。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在这方面是有依据,有参照,还有很多儒家士大夫提供意见作为参考。

    但是未来工业化的大明,需要什么样的典章体制,朱元璋有模糊的感觉。但是他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出发。

    毕竟,朱元璋并没有真正地在未来生活过。他对未来的看法,都来源于何夕。

    如果朱元璋再年轻十几岁,朱元璋或许自信自己能搞出这一套东西出来。但是他老了,能读懂工业时代的一些逻辑,已经是超出很多人了。再根据这些理论,创建适合大明的社会新制度。

    这实在不是朱元璋可以做到的。

    何夕说道:“陛下,事情要一步步的来。臣以为大明律应该专注于律法,至于行政体系不在这一次变革之中。”

    朱元璋皱眉,说道:“那有什么用处?如果仅仅改一改律法条文,有什么用处?”

    朱元璋看得很明白。

    刘三吾,苏伯衡等人能看出的问题,朱元璋岂能看不出来。他看得比很多人都明白,他其实知道,而今时机算不上成熟。但是朱元璋更知道,他等不到时机成熟,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想要将新的生产模式推广到整个大明,需要多少年?

    朱元璋并不知道。

    但是他知道,他等不了这一天。既然在他有生之年,时机都不可能成熟。那无所谓什么时候开始。反正生产关系也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苏联都可以成立,大明的新法为什么不能推行成功。

    毕竟看似是新法,其实是有过成熟的经验与明确的目标的。这一点胜过了苏联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