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国家资本的位置

    第六章国家资本的位置 (第3/3页)

觉得出息了,还是当官,哪怕是跑腿的公务员。

    更不要说这个时代了。

    即便再有地位,只要不是当官的。都不算什么。

    好在张友直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他在何夕面前还是稍稍有一些地位的。于是,张友直直接来求见何夕。

    何夕听了张友直隐晦的表达。

    何夕不得不承认,议会这个制度。大抵有很多问题,但是现阶段是很能解决问题的。

    近现代社会问题太多,决计不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班子,闭门造车,就能将整个天下管理好的。特别是工商业科技发展等等方面。

    这里的变化太多了。

    变化太快了。

    何夕这些年一直放在朝廷内部梳理,营造对南京的战略优势。

    其他方面没有注意。很多地方就已经变成不一样了。

    比如,国有企业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张友直一个人待遇问题。

    而是一群人的问题。而这一群是最了解工业化的人。

    这一群人安排的好坏,就代表着大明政权的走向。

    如果说,将这一批让按部就班的进入大明中枢,几代之后,大明中枢或许能理解工业化的思维,未来一个大英帝国的模式,应该是可以复制的。

    或者说,德国第三帝国模板。

    但是如果说,大明帝国强硬的拒绝了这一批人,甚至失去了对重要产业的掌控。那么将来大明朝廷,在资本力量下瑟瑟发抖,也就是必然了。

    何夕沉思了好一阵子。

    发现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办法。

    而今大明中枢都是何夕安排的,是何夕的老家底。根本不可能更换,那是自己给自己掘坟。更不要说,何夕也不觉得眼前这些人有能力管理好天下。

    何夕的学生们,虽然支持何夕的新学,但是本质上是大明士大夫的一员。有着士大夫们,视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虽然说,儒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儒学本质上对中国还是有意义的。毕竟,在危机时期,

    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人,很多都是传统思想的熏陶下的成长起来。

    他们只是走错路了。而不代表本质上就是坏的。

    而这些商人固然没有什么坚定的价值观念,其实本质上是唯利是图的。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不过,这本质上是何夕接班人的问题,想来也是很远的事情了。

    作为政治家何夕的正直盛年。

    何夕将思绪拉回来,说道:「你不想要议会的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