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财政工作报告

    第十五章财政工作报告 (第3/3页)

。也就是这一次卖出国债总额。

    这是单纯的战争费用,而不是军费。也就是养兵费用。

    在南线修建的城堡,打战的消耗,战后的抚恤。对受灾百姓的镇抚,征召民夫从军的费用等等。乱七八糟的钱都在其中。

    甚至何夕也怀疑,这里面有人薅羊毛了。但是战争时期,能打仗就是硬道理,这账目,宜粗不宜细。大概上差不多就行了。总不能一边打仗,一边查账,要下面分毫不差。

    也就是说,即便不算战争赋税,北京赋税养这么多军队,已经是很吃力,要知道还有很多军队在卫所军队序列,这些人让卫所自己养,但是用得时候,却要给月钱的。

    也是一笔开支。

    总之,一旦打仗就是赤字,非常大的赤字。

    甚至有些东西,报告之中没有说,那就是印钞。这样的财政维持下来,可不仅仅是因为之前的积蓄,也不是因为前申国公邓镇慷慨的讲自己的钱贡献出来。

    一千多万两,足够养兵一年了。

    还有就是超额印钞以及之前小规模的国债。给予的财政支持。

    虽然赤字很大,但是也能看出来朝廷的家底还是很厚实的。别的不说,就是这些国企,在承担国家如此高的任务之余,还能贡献出六百万两的财政支持。

    更不要说,这些企业账目上还有相当数量的钱。

    何夕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些钱给抽干。毕竟这些国企非常重要。何夕不愿意为了一点钱,而得不偿失。

    如果估值的话,银行加两大铁厂造船厂铁路,这一套下来,不要说一亿元了,就是三亿元也会有人要。毕竟大明工业的半壁江山都在这里,这些企业只是不太赚钱。而不是不值钱。

    即便单纯以生意而论,借钱给朝廷都是一个不亏本的买卖。

    更不要说,其中很多不能明言,但是很隐晦的政治权利。这或许对这些商人更加重要。

    杨士奇讲解的这些,很快就在报纸上公之于众了。一时间,北京城中议论纷纷。一方面议论朝廷为什么要将这些事情公之于众。另外一方面对朝廷巨额赤字,难以为继的局面感到非常担心。

    开战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

    双方已经打出仇来,北京城中都有很多人死在战场之上了。双方立场鲜明

    ,大部分北京人都不希望北京朝廷倒台的。他们也明白,如果北京朝廷倒台,南京方面绝对会对北京进行清算的。至于清算到什么地步就不知道了。

    自然是忧心忡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