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再回北京

    第六十二章再回北京 (第3/3页)

恍惚了。

    不知道,他这几年去了南京,北京是没有人管了,还是其他原因,时间好像在北京固然加快了脚步。

    在南北战争之中,北京城中,还是有一些空地的。有的是何夕专门留下来的。但是而今的北京城,已经塞得满满当当的。

    更可怕的是,在城墙外面形成一片无序扩张的状况。

    那种感觉,与后世城乡结合部,一样让何夕感到不舒服。

    最不舒服的大概是城墙了。

    因为北京城墙,已经严重影响了北京城内外交通了。更何况,房子已经将北京城墙该包围起来了。北京城墙已经没有任何军事上的作用了。

    最少在何夕看来,军事上的作用,约等于零。

    毕竟在西路军打陕西的时候,耿炳文就已经不围绕着城池作战了。.

    而今外面有是这么多房子,没有开阔地带。更是难以发挥城墙上重炮的威力。如果真有人有一天兵临城下,如果守军坚决的话,大概是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巷战。

    城墙依然没有用处。

    何夕自己严

    重的低估了时代发展的速度。

    他当初修建城墙的时候,是想过放弃城墙的。只是他觉得没有发展那么快,而今发现,只要一切走上正规,经济发展与腾飞,或许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只是,何夕也能看出来,北京这边的盛世隐忧。

    那就是,就河北地区来说,有的是农业工人,自耕农数量已经很少了。将来也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而北京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大,就是吸纳了整个北方,乃至大明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发展起来。

    经济上本来就会有虹吸效应。

    只是,原本稳定的皇帝,士绅,百姓,三元结构,正在快马狂奔的走向,资本家与工人这样的两元结构。其他缓冲的社会阶层,会在经济腾飞之中,迅速的消解与融化进入两个阶层之中。

    传统儒家政治结构,是很反战的。是因为,中国古代超稳定结构,只有在遇见内外巨大打击下才能崩溃。外敌与内乱。内乱不好说,而外敌换句话说就是战争。

    所以儒家厌恶战争。

    但是何夕看到,一旦大明真正走进资本主义社会,两元结构之中缓冲层的消失,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对外开战,转嫁矛盾。

    一旦对外打不下去,内部就要分崩离析。

    北京在这上面走得最快,在利益的趋势之下,一路飞奔,而今东北还没开发出来,东北就是北京方面的缓冲池。最为典型了。

    一旦对外没有战争了。大明就一定陷入一场更可怕的战争,那就是革命了。

    这也是何夕不想再继续下去的原因之一。

    大明帝国主义已经被何夕释放出来,以战争为食。这头没有战争就会死的怪物,已经开始第一声啼鸣,接来的事情,就无须何夕多管了。

    大概他们会自动走上他们要走的道路。

    有没有何夕,并不重要。

    懂何夕这一套的东西很多,发展工业,转嫁矛盾,对外扩张,振奋经济云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