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六章 兄弟,赶紧跑路

    第四三六章 兄弟,赶紧跑路 (第2/3页)

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纵观历史朝代更迭,传国玉玺不知转手了多少次。失踪出现又丢失,甩脸喝问,谁tm知道真假?

    不知在哪个嘎拉角落,这玩意要是真的那才有鬼!

    晁盖了解历史,又是经过后世毒打的人,自然不相信。却不妨碍讲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跟真的一样,他自己险些相信,就别说时迁,酆泰等人。原本那种失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最初的兴奋。

    既然是真的,那说明是天意。

    常言道,三人成虎,众人相信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嘿嘿,夫君,这是真的!”花姿眉开眼笑,高兴地一把搂住晁盖的脖子。见有外人看着连忙松开。

    “玉玺既然是真的,那意义非凡。”耶律答里孛也笑了。随即满脸凝重:“这玩意有利有弊,主要看怎么运用。用的好胜过十万雄兵,用的不好会大祸临头。眼下时机不对,不知夫君有什么打算?”

    “夫人高见,战略目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晁盖对女人的话颇为认同,感慨对方有主见的同时,也借鉴明朝大学士朱升的名言警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耶律答里孛喃喃自语。思索一番,发现晁盖不光这么说,还是这么做。

    晁家庄的拔地而起,内部禁止浪费。采购粮食,物资囤积。散布招贤令,礼贤下士位于各路英雄好汉。无一不是述说,晁盖的所作所为,便是如此。

    厚积薄发,谋而后动!

    女人展颜一笑:“夫君,如此这般,何愁大事不成?”

    “这只是战略方向,回去还要和几位军师商议细节。”晁盖脑海中运量出来计划雏形,却没有多说。转过身看时迁,酆泰,李宝等亲卫,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