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544章 尉迟敬德是个粗人?

    卷五 第544章 尉迟敬德是个粗人? (第2/3页)

的呢……”

    “不知道殿下认为真正的好官该是怎样的?”就在这时,尉迟敬德走了进来,说完这话后,连忙拱了拱手,道,“抱歉,老夫贸然来访,让殿下见笑了。”

    其实他通报过了,只是刚刚大家听李承乾讲得正起劲儿,没人敢打断他的话,而尉迟敬德又是个急性子,加之听到了关键处,没忍住自己就走了进来。

    李承乾见状,笑道:“原来是吴国公来访,叔玉,去安排一桌上好的酒菜。”

    尉迟敬德突然造访,他倒也不意外。

    毕竟火药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这个老家伙要是坐得住才怪。

    “那老夫就先行谢过了。”尉迟敬德笑道,“不过老夫最感兴趣的,还是殿下刚刚提到的问题。

    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好官?”

    “真正的好官啊?”说到这个,李承乾又看向了张二牛,继续说道,“你是从最底层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那你觉得,当初在大唐的时候,那些对你和颜悦色的官员就都是好官?那些对你恶言相向的官员就都是坏的?”

    听到这个问题,张二牛没有说话,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他当初哪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官老爷啊?

    只有在跟了李承乾后,他见到的官员多了,可这么多人还真没人对他恶言相向的!

    李承乾继续说道:“真正的好官的确该有仁善之心,但这个仁善,得分时候,得分方式方法。

    就好比我大明这些年日子都不好过,地里刨不出粮食,牛羊也因为连年战火和雪灾死伤殆尽。

    这时候,为官一方就得有仁善之心,首先,你起码得保证自己治下的百姓能熬过这苦难的日子。

    可即便是如此,也得讲方式方法。

    难道就这么养着?

    不是说朝廷养不起,毫不夸张的说,我大明养得起,就以我大明如今的粮食储备而言,全大明的人都不做事儿,一天三顿稀的,撑、撑不死,饿、饿不死的,养个三五年,养得起!

    要是只为了吊着一条命的话,咬咬牙还能再坚持个一年半载。

    但那时候我大明的老百姓是什么样的?

    不说瘦得皮包骨,但身体总是要差上许多吧?

    那这样的养着有意义么?

    反观现在,我大明以工代赈,老百姓在劳动中强健了体魄,又获取了丰厚的报酬,吃得自然要比施粥来得更好,而他们自己凭双手挣来的粮食,吃得也更安心,更踏实。

    哪怕是在大灾大难之年,你看看我大明的百姓,哪有一个饿得面黄肌瘦的?

    哪儿有一个因为这些年的大灾大难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的?

    哪一个不是斗志昂扬的在为了生活奋斗和拼搏?

    本王敢说,如今若是再有人敢进犯我大明,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那些百姓!

    同样是赈灾,效果却是截然不同。

    这就是方法!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好官!

    本王当然知道开仓赈灾最容易,事儿也不多,但那样的官员,真的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么?

    那样的朝廷,真的是心怀百姓的朝廷么?

    老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真正的赈灾是要教百姓,带领百姓,引导百姓,找到新的谋生方式!”

    听李承乾这么说,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不单单是张二牛,还有尉迟宝林、魏叔玉都在琢磨李承乾这一番话。

    至于尉迟敬德,看着沉思的众人,这才对李承乾拱手道:“殿下了不得啊,说的这大道理,老夫一个粗人都听懂了,受教了,受教了。”

    他是真听懂了,包括李承乾的弦外之音。

    就刚刚那罗里吧嗦的一堆话里,好些都是故意说给他听的。

    什么大明的粮食储备,坚持坚持三五年,紧巴紧巴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

    什么大明百姓是第一个不答应的……

    这些不都是借此机会说给他听的么?

    “吴国公说笑了。”李承乾闻言笑道,“本王只是有感而发罢了,毕竟大明和大唐的国情不一样,吴国公就别取笑本王了。”

    “哪儿有哪儿有。”尉迟敬德道,“殿下所言,老夫虽然不敢说都能听懂,但也听得出来,这里面是真的有东西。

    不管是谁,只要能把殿下刚刚那番话,悟个七分,不,悟个五分,那都决计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