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619章 明王坐不住了(故事10)

    卷五 第619章 明王坐不住了(故事10) (第2/3页)

毕竟如今的大明律还是当初立国之后,匆忙之下弄出来的,很多地方还是有些不足的地方。

    而这些年,大明不断兼并周边各国,也的确到了重修大明律的时候了。

    这般想着,他倒是满意地点了点头,毕竟没有任何人比长乐更适合干这个了。

    抛开这些念头,李承乾拿起了近日各地呈上来的奏章,认真地看了起来。

    其中有两份奏章,引起了李承乾的兴趣。

    其中一份是来自芒波杰孙波的奏章,他上奏,说是在不日之前,已经肃清了境内所有吐蕃余孽。

    对于芒波杰孙波能做到这一点儿,李承乾其实并不意外,毕竟,在苏毗势大的时候,这些土地都是在苏毗治下。

    之所以能引起他的兴趣,主要还是芒波杰孙波如此之快的效率。

    这么说吧,如果芒波杰孙波一开始就想收拾这些吐蕃余孽,又有达步屈的配合,其实他早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儿。

    而他之所以拖到现在,无非是因为他故意留下了这些吐蕃余孽罢了。

    可以理解为他想养寇自重,当然,也能理解为他想在大明还有一丢丢的作用,避免卸磨杀驴的处境。

    至于真实想法,可能也就芒波杰孙波自己知道了。

    “看来他是想通了?”李承乾笑了笑。

    说罢,放下了芒波杰孙波送来的奏章,转而看向了另一份奏章。

    另一份奏章就有意思了。

    因为这份奏章出自牛进达。

    这位大明的西域大都护。

    说起来,牛进达最近几年仿佛消失在了大明朝堂一般,鲜少有他的消息。

    而李承乾在大明的各方面发展包括军事行动,也有意无意避开了牛进达。

    对于牛进达和牛进达所执掌的西域,李承乾一直都是一个很谨慎的态度。

    一来西突厥的归附来得太顺,当初他就怀疑阿史那泥孰的目的,二来牛进达身份太敏感,他也不愿意让牛进达接触到大明的核心。

    这会儿,牛进达上奏,请求朝廷在西突厥旧址上建州设府,甚至希望工部修建西突厥的通往各地的道路。

    这就让李承乾有些意外了。

    “来人,宣普西偌、契苾何力、伊原锡、阿史那泥孰等人进宫议事。”当下,李承乾说道。

    很快,众人齐至。

    李承乾见大家都到了,当即便说道:“这是西域大都护呈上来的奏章,众卿先看看,看看后再议。”

    说罢,李承乾一摆手,袁公公当即就将那份奏章给众人送了过去。

    一听到是牛进达的奏章,众人其实也是一愣。

    这位的奏章可不多。

    等他们看完奏章的内容后,一个个都有些疑惑,尤其是阿史那泥孰,他更是不解,这有什么问题么?

    当下,阿史那泥孰便站了出来,说道:“敢问殿下,这奏章有什么问题么?”

    随着大明接连兼并了周边各国后,他也慢慢的忘了当初归附大明时的初衷。

    当然,其实也不是忘了,而是发现西突厥愈发的无力抗衡如今的大明,

    如果西突厥的百姓能更好的生活下去,他自然是不会介意的。

    李承乾笑了笑,说道:“问题?能有什么问题,本王今日宣众卿进宫议事,就是商议一下,这奏章的可行性。

    工部可在?”说到最后,李承乾直接把话头拉到了伊原锡身上。

    伊原锡闻言,当即便站了出来:“微臣在。”

    “这几年,工部一直在大力修建我大明各州府之间的道路,不知完成了多少?”李承乾问道。

    “启禀殿下,虽然工部每年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随着大明的州府越来越多,新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总有种看不到头的感觉……”伊原锡倒是实话实说。

    他也是相当的无奈,当初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大工程,可那时候,大明的百姓都需要谋生的伙计。而且这路修好了,怎么也不会是坏事。

    可他修了几年,好不容易眼看着就要功德圆满的时候,得,大明又吞并了周边各国,这工程又开始无限延续了下去。

    加之修往吐蕃的那路,怎么说呢,是真他妈难搞,到现在都还有好多技术难题,就这些,已经折腾得他焦头烂额了。

    要是再规划西突厥……

    得,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种事儿本就没有尽头。”李承乾闻言笑了笑,说道,“基建工程本就不能停。哪怕是未来大明修建了境内所有州府之间的道路,也不是尽头。

    还有各县,各村甚至各堡。

    如今,趁着我大明百姓尚且还愿意的时候,尽可能的将这些基础建设完善起来,对于未来的大明,才会一劳永逸。”

    “可随着大明日益繁盛,想要再招募民夫,已经没以前那么容易了。”伊原锡却是一脸无奈地说道,“这今几年,我工部每年招募的民夫都比往年少了半成左右。长此以往,未来怕是很难再招到民夫了。

    毕竟,以大明今时今日的繁盛,很多人都已经无需再从工地上赚取辛苦钱养家糊口了。不管怎么说,这活计也的确是磨人。”

    听他这么说,众人也是点了点头。

    一开始,工地上的活计大家还抢着做,那是为了养家糊口。

    可如今大环境好了起来,做点儿什么都能养家糊口,又何必再去工地上下苦力呢?

    之前选择下苦力,那是没得选择,有更好的选择,谁又会去呢?

    “伊尚书所言不差。”就在这时,李勤俭也走了出来,说道,“这几年,就连户部所辖的各个工坊每年都有不少人离去。

    听说离去的那些人,要么是自己开办工坊了,要么就是被那些私人工坊以极高的月俸请了去。

    这使得工坊每年招人都没往年那般容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