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封丘

    第二百一十一章:封丘 (第3/3页)

然进攻,有将重蹈东平国陈瓒之覆辙。黄琬研究过陈瓒的战例,自然要接受教训,决定转取守势。

    一方面整经备武,另一方面就是筹措军饷。

    是的,黄琬这个兖州牧是既没兵又没钱,现在有兵了,但也更缺钱了。一万多人人吃马嚼,日费巨万。

    原先黄琬持节出京,带了国家拨付的一百万钱,但这点钱够干什么?

    好在济水各城素来有漕粮,尤其是是封丘更有大量粟米陈仓,他入城后第一时间就清点,有粟三十万石。另外他已经请得刘宏诏书,发敖仓之粟,沿着济水送到封丘。有此济水,黄琬可谓无断粮之虞。

    也正是靠着这三十万石漕粮和料准后面有源源不断的敖仓之粟,黄琬用其支付所部俸禄,购买盐菜、添置甲械,雇佣壮勇、随营脚夫,船队往来,都用的是粟来兑换。可以说真把粟米当钱来使用。

    如此,三十万石粟,转眼用了一半,而原先说输送来的敖仓之粟,却半天没影。这可不行,军无粮不稳,一旦封丘行营没粮,这一万大军立马星散。所以,焦急之下,黄琬发十二道檄书,道道催,但敖仓方面一直拖延,直到六月二十八日,敖仓方面才拖拖拉拉送来了十万石粟,刚够一万大军吃十月。这只是口粮,至于俸禄、脚钱、甲械费用,那就别想了。等下一批粟送来再说其他的吧。

    黄琬如此道真有几分挫败,其人在自己私人薄子上写到:

    “兖州群盗多如牛毛东奔西突。但奈何一无兵二无钱,口上勉力,手无一点实惠。孰不知,贼多则需兵多,兵多则需饷多。现在存粮不过二十万石,日用支取无数,所用不足二月。而各部兵马又抵牾掣肘,只吃官家米,不愿费自家一粒粟。长此,吾恐陈君之鉴不远矣。非是臣不力,奈何君不继啊!”

    黄琬在薄子埋怨的各部兵马抵牾掣肘就是他头疼的第三点。

    随着各郡兵马陆续开到,封丘行营经常爆发冲突,各部士伍不安于大帐,时常入城喝酒闹事,常常三五人一群就群殴械斗。

    尤其是因为当年党锢的时候,各党人实际上恩怨也特别深。经常有为何不救我,为何要卖我,这样诸如翻旧账的事情。

    就这几日,山阳的党人已经爆发了好几场械斗。尤其是东平张氏,因为前家主张俭不愿死,害了山阳党人无数,这些家,如薛氏等族简直和张氏血海深仇。

    他们已经找到了当年逃亡的族人,但奈何早已尸骨无存,反倒是在薛氏壁里竟然还有山寮耕作,只杀了一批,就将其余人等继续捕捉为奴。

    而这一切都是谁害的?就是你东平张氏。

    是以这两家干的最凶。

    山阳兵在内讧,其他家倒还好。他们普遍是郡兵为主,豪强部曲兵为辅。郡兵不论他战斗力如何,但该有的听令还是在的。

    就这样,整个封丘大营都是乱哄哄的。

    也是因为上述之困难,黄琬已经将这次目标从消灭泰山军而降低为牵制。为此,他将当日陈瓒临死写的平贼策说的“坐战”拿了出来。

    他决定在濮水沿岸列砦而守。

    具体部署如下:

    陈留兵两千列砦濮水北,抵御燕县方面之贼。济阴郡兵两千列寨濮水南,为陈留兵后继。山阳国兵突出到离狐,在濮水北岸列阵。而任城国兵列其南岸,以为策应。

    总体战略就是以濮水为长城,堵住太平道西进、南下两路。

    这套战略被其和幕府中的党人大老们润色的非常成熟:

    先据濮水之防线以为坐战,挖沟挑濠,坚筑五尺之高、一尺之厚的小砦。此砦遍于濮水北岸,既是教场,又是兵砦。白日练兵,夜间守值,防贼寇夜渡。而一旦一砦有警,附近诸砦就能或抄或伏,可以说铁壁合围,将泰山军牢牢困死在河济地区。

    就在其人得意洋洋,觉得稳操胜券,大河之北的战事再次爆发,再一次影响了天下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