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大义

    第二百四十五章:大义 (第3/3页)

而行,避开管县,直插荥阳。我军距离荥阳已经不足百里,以骑兵之速,一日可到。骑军到荥阳,有战机则战,无战机就在附近游弋,只要何仪部突入城内,就尾随杀入。….

    最后,我们主力大军,继续以排山倒海之势沿着平原地一路北上。破县伐军,最终打下荥阳。」

    说完这些,严庄对张冲施了一礼,然后就退回了列中。他对自己此策有自信,这一定是现在最好的策略了。

    事实也正如严庄所料,其他几个幕僚听了严庄完备的策略,自觉想不出更好的,于是都默不作声。

    但何夔作为首席,却有不同看法,见众人都默认了严庄的策略,他终于出列,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只向上首的张冲问了一个问题:

    「渠帅,还记得我们以前讨论的,何谓王道,何谓霸道呢?」

    张冲点头,他一直记得何夔劝谏自己要多行王者之堂堂正正,莫要行霸道之鬼蜮伎俩。

    然后何夔就对在场所有人道:

    「汉室无德,率有我辈兴义军,替天行道,吊民罚罪。现在何仪虽然为私计,独走奔袭荥阳。但试问,这何仪是否还是友军?」

    张冲明白何夔的意思,附和道:

    「是。」

    「是否为反汉而厮杀。」

    「是。」

    「是否对得住黄天大义。」

    「是。」

    「那我敢请问诸君,为何要对还站在我黄天大旗下的友军,做背戈之举?」

    严庄早就看不惯何夔的假正经,他指着何夔道:

    「何君,你是真的食古不化。此为大争之世,你那套正人君子的一套,在现在就是问道于盲。当年孟子游天下,天下诸侯都不用孟子之道,难道那些诸侯都是颟顸之辈不成?只因那孟子之道,不合时宜,天下人所不取。」

    何夔望着严庄,轻蔑一笑,他并未回答严庄,而是转向了上首的张冲,他知道张冲一定懂这背后的道理,至于严庄此辈,哼,格局太小。

    说真的,张冲真的懂何夔的意思。

    何夔所行之王道,并不是泥古不化,反而是真正的功利之道。有些人往往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甚至谁的道德越低,越有机会成功。

    但孰不知,道德和民声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武器。一个人再不堪,他也希望与道德高尚者为友,这样他才会有安全感,不担心那一日就被友军背刺。也正因为这个道理,行王道者,就能得民心,就能将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弄得少少的。

    此刻对泰山军来说,大义与大仁是其事业最大的杠杆。说句实话,现在泰山军和其他诸多势力相比,其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呢?

    就拿现在最大的势力汉室来说,其有二百年累世胶固之恩,天下有数的豪强现在可能有些心思,但大体都是站在汉室这里的。甚至天下的黔首们,因为十几代人都生活在大汉的天下,汉室的存在就和那日月一样,成了理所应当。

    而泰山军与之相比有啥?张冲自己还是他来此世多年培养的万余精锐?其实都不是。相比于汉室,泰山军最重要的竞争力就是提出了一套能解决天下弊端的药方。更在于泰山军为万民请命的大义。

    有此大仁大义,别看泰山军现在与汉室相比还微不足道,但汉室江河日下,而泰山军就是如朝日初升,有识之士看到这个趋势,如何不投奔泰山军。

    现在何夔的意思就是,别为了个何仪,把咱泰山军的名声给坏掉,得不偿失。

    其实这不用何夔说,张冲也是这么想的。

    他问了下面坐着的飞军背旗大将蒙沮:

    「阿旦所部已经移动到哪里了?」

    张冲此言一出,众将才恍然:

    是啊,怎么就忘了原先驻扎在封丘的右校尉张旦呢,他们从颍阳出征前,渠帅就已经命其部西进,这会也该到了。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的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蒙沮起身回话;

    「日前得报,右校尉部已经沿着济水西进,距离荥阳已不过二十里。」

    「好!」.

    请叫我陈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