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血誓

    第三百一十一章:血誓 (第2/3页)

    四万之众的祷告,每个人就是念得再小,汇聚起来也是雷霆。

    那声声念祷,在这旷野中越传越远,直到天边。

    祷告声中,又是数骑奔来,高呼:

    「敌距我四里。」

    人群中的祭孙继续埋着头祷告,恍若未闻。

    万众一心在诵祷,汇聚在一处,激发出浩瀚的力量。这就是集众之力,惊醒无数过冬的鸟兽,也扫破这天地的阴霾。

    天,它放晴了。

    祭孙的声音越来越大,脸色的庄严肃穆也越来越盛,等唱完最后一个字,他使出全身气力大吼:

    「敲出战

    鼓!」

    那八十一名力士知道此战之利害,再不惜气力,敲出密集而又雄浑的鼓点。

    祭孙站在高台,对旷野上的黄巾将士们高呼: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战啊!」

    旷野上,黄巾将士们根本就看不到也听不清祭孙在说什么。

    但他们所有人都高举双臂,热泪盈眶,怒吼: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战啊!」

    不远处,泰山军的东征军三千人也开出了营垒。

    青州黄巾那肃穆的祷告传到这里。

    张旦的扈将潘章听得浑身激灵,他忍不住对正深思的张旦道:..

    「校尉,你说他们那些青州黄巾怎么都信这些东西。哪有什么黄天啊!要是真有黄天,能让我们穷苦人活这么苦?」

    说完,潘章还对自己的队将郭兴道:

    「小郭,你来说。你信那黄天不?」

    郭兴就是那位在敖仓中结徒隶做内应,向泰山军开了壁的豪杰。此时是张旦中军的一名队将。

    郭兴被潘章点,不得不道:

    「小的也不懂这些。但这年头,能为咱们穷苦人说上话的还有多少。所以,那黄天在不在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这话说的潘章一愣,琢磨着还有几分道理。

    张旦静静听着部下们讨论。

    他们或不屑,或不以为然,即便几个看好的,也是像郭兴一样,觉得喊出救济贫苦的口号就已经不错。

    至于真正对祭孙等人的坚持有了解的,一个也无。

    面对部下们的反应,张旦也不知道该喜该忧。

    喜的是,泰山军众军吏受黄巾军的影响很小,忧的是众将对黄巾军的精神信仰竟然完全无知。

    张旦至今还记得,当年渠帅抱着老亭长的尸体,与众人一起宣誓的场景。那时那刻的情绪就正如祭孙等人此时此刻。

    于是,张旦望着北面数万人吟唱的场面,不禁对潘章等人道:

    「你们不懂,以后你们就懂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这是一种倾山覆海,改天换地的力量。」

    「有些人迷信武力,迷信刀枪。但终究不知道,这人心才是这世间最强大的力量。得万民之心者,便是这一仗打输了又如何?只要我们还在,这股人心还在。我们仍然能卷土重来。只有我们这些星星之火不灭,还怕不能起这燎原之势吗?」

    但可惜,张旦说的壮气,但话里的悲哀却怎么都掩盖不住。

    没错,张旦对此战的结果并不抱有多大的期望。只因为他了解青州黄巾的实力。

    说实话,此次青州黄巾四万众出击,其实力可能比以前六万众北上河北的时候还要强些。但你要说和河北汉军摆开大阵对杀,那真的是还差不少火候。

    这也是张旦一开始建议祭大胡子坚守壁垒的原因。

    但祭大胡子不听啊,他张旦也只能率军出击策应他们了。

    因为如果他不带着东征军的三千主力随之出击,此战青州黄巾赢得概率甚至连三成都没有。而有他们的加入,还有个五五开。

    而无论是从河北局势出发还是他与祭孙的私人情感,他张旦都没有理由坐壁上观。

    所以,这一次,张旦也只能舍命陪君子了。

    很快,飞军就来报:

    「青州黄巾倾巢而出了。」

    张旦在马边踱步良久,终于下令:

    「令全军出击,策应青州黄巾。」

    就这样,泰山军三千东征军主力也出发了。

    大战一触即发。

    战争要比祭孙和张旦预料的都

    要早。

    本料汉军还在三里外,但就在青州黄巾和张旦的东征军未行半里,就突然遭遇到了汉军的一部骑兵的突袭。

    此部汉军骑军是北军五校中的越骑校尉部千人。

    他们彷草原胡骑一般,轻衣无甲,只一把弯弓,六袋箭囊,就轻击而出。

    实际上,虽然越骑校尉部疾行如电掣,但泰山军的突骑还是在二里外侦查到了敌踪。

    但可惜,青州黄巾距离泰山军还是有些距离的,等突骑这边回到泰山军,再去禀告青州黄巾军,已经晚了。

    彼时,青州黄巾的前部正在行进,突然就遭遇到了千人的越骑袭击。

    这些精湛的越骑骑士,呼和着从道边撒放连绵的箭失。

    要是一般的黄巾军,遇到千马奔腾,甚至不用对面放箭就可能已经崩散了。但青州黄巾勇气足,甲械精,还习了战阵。

    所以,越骑的箭失虽然密集,但还打不垮青州黄巾的军阵。而一旦青州黄巾的大阵维持着,越骑也不敢向青州黄巾冲击。

    一直等到泰山军的骑军赶来,汇合了青州黄巾的骑军一起,才驱赶走了这千人汉骑。

    实际上,这就是青州黄巾的困境。

    对面的河北汉军,一万五千人,只骑兵军团就有四千。而青州黄巾这边,加上泰山军自己的数百骑,一共才两千人不到。

    骑军力量的巨大悬殊,意味着战场的主动权已经被汉军给掌握了。

    实际上,泰山军和青州黄巾根本不敢将有限的骑兵力量放出去。只能在战场的附近游弋,好遮断随时突袭的汉军骑军。

    很快,青州黄巾那边传来了立阵的号声。很显然,他们决定在这里整军布阵,准备应对将要到来的汉军。

    但这却让泰山军这里很别扭,张旦突然发现,自己的行动完全被青州黄巾给带着走了。

    青州黄巾要战,他们就战。青州黄巾要停,他们就停。

    想到渠帅说的用兵之道,致人而不致于人,张旦内心一片阴霾。

    想了片刻,张旦咬牙下令:

    「我们移动到青州黄巾的左翼,在那里布阵。」

    各部主将接到军令,纷纷摇旗,开始向着青州黄巾的左翼移动。

    也幸亏此地地势开阔,才能容纳得下近五万人排开大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