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姐夫

    第三百三十六章:姐夫 (第3/3页)

娥当然是想的,但她还是忍住了思弟之情,觉得不要打扰赵云的学业。

    虽是如此,每次张冲和赵娥一起吃饭,赵娥还是忍不住打听赵云的消息,到底是割舍不开。

    儿女情长至此,张冲起身而立,对众将道:

    「今日射宴到此结束,大家与武备吏共乐一番,明日就到军府聚集,我有重要事通知。」

    然后张冲就带着赵云起身离去,留下众将们若有所思。

    看来,战争又将到来了。

    在泰山军修文演武的时候,在它的西面,一支使队正行进着。

    这支使队是河东太守董卓所遣去往长安的,使者正是董卓的谋主李儒,副使是李傕。

    李儒、李傕二人这次西来是要将一批河东盐池的贡物送往长安。

    自董卓接受了西帝刘宏的节绶后,得到开府建牙的权力后,在关东西的对抗中逐渐倒向了西边。

    虽然关东给他的条件也不错,但董卓还是拒绝了东面的招揽。

    理由不复杂,因为他的这个小集团就是来自关西,天然就与关西朝庭的世豪们联系紧密。另外就是刘宏到底对董卓还是有一点知遇之恩的,相比于东面那个孺子,还是刘宏的招牌对董卓更管用些。

    当然,倒向西面也有董卓的一个考虑。

    那就是他和皇甫嵩不是太对付。两人虽然是关西一派的头面人物,但却不是一个派系的。

    皇甫嵩是是皇甫规的侄儿,是皇甫一系势力的接班人。董卓则是张奂一手栽培出来的,是张奂一系的继承者,而他后面还受到段颎的征辟。

    所以董卓很自然的在政治上是比较向帝室靠拢的。

    但皇甫嵩不一样,他是倾向于清流,从现在能被河南世家鼓动,也可见了他的政治选择。

    现在东面朝庭已经有了皇甫嵩,他董卓是不可能,也不甘心屈居于皇甫嵩之下的。而相反,现在西面朝庭正是缺头面人物的时候,他董卓靠过去,正恰逢其时。

    但董卓为人多谨慎了,如果西面朝庭争的扶不上墙,他也不会真给刘宏陪葬去。

    所以董卓这次让李儒亲自押解池盐,就是要让考察考察关西朝庭的实力。

    队伍出发了十余日,眼见这就要抵达长安了。半路竟然突遇关中地区进入最高警备状态。

    只李儒所见,那就是铃声迅急,驿马交驰,溃军累累。

    ()从东面的驰道上,到处是溃散的军卒。李儒只拦了几人就打听

    到,关西军在崤山外的谷城败了。

    关东军已经打到函谷关外了。

    甚至这些溃兵还说,荆州一带也作乱了,说什么南面的武关也被攻打了,朝庭要完蛋了。

    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让李儒心烦,他决定暂时停留在长安东的霸桥驿内,暂时不入城,先看后面的消息。

    因为李儒从那些溃卒口中知道,虽然关东军主力被挡在了函谷关外,但关内有不少义从武装也乘势作乱,听他们说,一只新安去往长安的使队就是这样误打误撞,碰到了一只乱民,然后全员死难。

    虽然李儒不怎么相信这些溃卒的话,在他看来,什么样的乱民敢袭杀官府使团,这些溃卒犯桉的可能性都比乱民大。

    但即便怀疑,李儒还是求稳,停了下来。

    之后的几日,长安附近乱得更厉害了。

    这种事可谓破天荒头一遭。

    李儒和李傕去驿站外看的时候,那里已经张贴了布告,勒令逃卒和躲避征役的限期自首,如五日不出者,死!停藏之家,科以流罪。

    从这布告,看来之前溃卒们说的是对的,这关西军真的在关外打了败仗。

    为了弄清情况,李儒让李傕带十几精骑沿着官道东进,看看这关内到底什么情况。

    李傕也知道此次的目的就是考察关西的实力,所以不敢怠慢,拣选了十人马队,亲自向东探查。

    这一路,李傕只见满目残垣断壁,焦木瓦砾,烟味刺鼻。原来民乱是假的,反倒是从关外溃退下来的溃兵沿路烧杀抢掠。

    看来,关西的实力也就是这样了。

    做此决断,李傕再不向东,兜马就回追李儒,打算告诉他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