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易阳

    第三百四十二章:易阳 (第2/3页)

    所以他们也只能用老射手淘汰下来的旧弓了。

    实际上,当张冲选择在军中布置这种长弓手的时候,军中一些军吏,尤其是之前有汉军背景的,是比较建议用弩来补充到队伍中的。

    比如之前卢植手上的那一支千人大黄弩队伍,就是一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力量。

    但张冲想了想,还是选择了长弓。

    无他,就是因为便宜。

    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也用过大黄弩,这种脚发的重弩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但射速还是太慢了,平均一分钟才能射出两支弩箭。

    而长弓呢?如果你一分钟不能射出十支箭,你都不能叫一个合格的弓手。

    所以要形成真正的箭失覆盖,还是得用弓箭。

    张冲为每个弓箭手的配置是必须携带六十根箭失。每二十根就是一捆,两捆背后背,一捆束在腰带。

    也就是说,泰山军的弓箭手如果要密集性进攻,那大概一轮箭雨维持的时间在半刻时间左右。

    半刻时间一过,弓箭手随身携带的箭失就消耗结束,就只能等待后方辎重送来新的箭失了。

    这些数据,是张冲测算多次得来的。他要让每个统兵将都知道这些数据,这样才能做到合理调度弓箭手的火力。

    除此之外,张冲还要让统兵将了解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箭失。

    泰山军以前装备的只有一种标准箭失,那就是一种轻箭,多用于打击无甲目标。但随着泰山军遇到了汉军主力部队,其披甲率堪比一流,那就需要配更短,更重的箭杆,专门破甲。

    如果将领不知道这些信息,杀伤力将大打折扣。

    实际上,这些都是泰山军武备学堂要教的内容,和过往那种神之又神的兵法相比,张冲以后世总结归纳的方***,开始整理一种可复制的科学兵法,而这些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这些都是泰山军准备的军备情况,除此之外很重要的另一个储备就是粮秣军需的准备。

    战争从来都是一场物资的战争,吃穿用度哪一样不能少。

    那这些物资都是哪里来呢?当然是来自老百姓,无论是田赋还是口赋,各项物资都是靠老百姓来供集。

    但这些东西提供的都是原材料,还不能算为成品。

    而这个从材料到成品的过程就是汉室自己的官办作坊来准备的。

    实际上,秦汉军国体制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直接掌控这样的生产。数十万官奴婢夜以继日为帝国生产源源不断的物资。

    但即便是这样,这也只是常规式的军需补充。

    更多的情况是税吏们会直接下到乡里,直接征用货物,根本不会有任何补偿。有些时候,上面管的严了,这些税吏也会给一些有划痕的木筹来抵账。

    税吏将竹筹从中间噼开,然后一人拿一半,意思是后面拿这个到衙署换钱。但实际上,这些竹筹根本没用。

    这就是苛政勐如虎,而税吏勐于虎。所以每一次征发对小民就是一次破家。这也是汉武伐匈奴,能将天下耗一半的原因。

    但这些都是汉军不得人心的举措,以吊名罚罪起家的泰山军是不能这么做的。一旦做了,民心丧尽。

    ()但军队需要物资,尤其是泰山军的甲士普遍要吃肉,这些补给又能从哪里来呢?

    还得是从老百姓手上来,不过泰山军引入了一项制度,就是盐票。

    就是泰山军从地方上征调了物资后,会配发一批盐票,到时候各里社的可以以此到县里换取盐。

    除了这些,邺城附近根据地的分田户们,尤其是已经结成农社的,都需要承担支前任务,一方面是运输物资,一方面是组建担架队来救助伤员。

    但无论如何,战争都是非常消耗民力的,尤其是现在春耕在即的情况。

    张冲这一次北伐为何只打到赵国北部?就是考虑到了这个现实因素。

    但好在,这一定程度的消耗和将要获得的收益来比,无疑是划算的,也是能扛的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