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伏谒

    第三百四十七章:伏谒 (第1/3页)

    要说冀北诸道不发援军是事实,但说见死不救就多少错怪了人家。

    实际上,在沮授发往北面常山国的求援书送到常山国相冯巡手上的时候,冯巡是有心救援的。

    但常山王刘暠严辞反对,说常山国本就不靖,这兵自家用还嫌不够,更何用来救援他郡。

    冯巡本就在国中无威信,又是南人,在常山王刘暠的反对下,也只能有心无力了。

    常山王刘暠说的也是现实的。

    那就是常山境内有三乱。

    一为黄巾乱,二为山寮乱,三为宗贼乱。

    首先第一个就是这黄巾乱。这也是常山王刘暠反对出兵的最大理由。实际上去年四月黄巾军起事,常山国治元氏城也有黄巾起兵,而且差一点就打下了元氏。

    当时常山王刘暠都要弃国走了。后来幸好常山之贼被三张征召南下,这元氏才得以保存。

    所以刘暠是谈黄巾色变。

    之前黄巾贼虽然走了,但随着河北黄巾的分崩离析,不少原在总道的渠帅小豪都纷纷回到了故里,重新拉人起兵。

    现在常山国境内就有一支规模数千人的黄巾队伍,贼号飞燕。再加上原先零零散散分布在常山国四面的黄巾,国中至少有一两万的黄巾蛾贼作乱。

    这些蛾贼虽然无力打入县城,但都分布乡野控遏要道,或耕猎为生,或劫掠商旅,使常山国交通陷入了停滞。

    而除了境内黄巾为祸外,这常山国还有山寮为患。

    常山郡本叫恒山郡,因其境内有北岳恒山得名恒山郡。之后为了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

    常山郡背靠巍峨的太行山,面朝平坦的大平原。横亘绵延的太行山将河东与河北地区分隔开。

    而在太原盆地与河北平原之间唯有一条狭长的山道,它就是着名的井陉道,其道就在常山之内。

    而为了控遏此道,常山专门设一关,名土门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昔年王翦伐赵,韩信攻张耳,皆从此道走。

    但也正因为此道,太行山上的山寮众们就时常出山劫掠,常山国尉不能制。于是,贼势越演越盛,几将郡西北一片皆做山寮乐土。

    有黄巾、山寮还不算,原先可以被依靠的大族也与常山国越走越远,现在也成为了宗贼。

    这些大族无不是有壁垒有部曲,横行武断,甚至跨国乡吏直接专断一地。

    常山国内诸大姓十二家,为马姓、李姓、吴姓、张姓、范姓、郝姓、郗姓、赵姓、郭姓、韩姓、解姓、郎姓。

    而变乱的大姓就有七家。

    而之所以如此,还和一件事有关,那就是光和四年的八都神坛祭祀有关。

    国朝自桓帝以后,凡遇大旱,常山吏士皆会向境内八位山神求雨,如封龙、三公、灵山、无极等山神。在求雨过程中,又不断建庙立碑,也就形成了八都神坛,就是共祭八座山神的神坛。

    作为为民祈福的活动,自然是要所有常山百姓共同摊派花费的。当然国相那边也会将此事上报给朝庭,朝庭那边也会相应拨出一笔钱来。

    从桓帝以来,这笔钱基本都是国郡和十二家分润的。但自从这任国相冯巡来了之后,这人不讲规矩,直接将十二家从祭祀中剔除,直接找了巫师盖高,督邮成喜、元氏县王翊,一同从朝庭那边要了款子,却将原先祭祀的八都山换掉,换为了恒山。

    没了各自山头,这十二家中,有七家因此断了祭祀的收入。但那时候他们敢怒不敢言,因为这冯巡是找了赵国最大的豪强张氏做后盾的。

    张氏其家比较复杂,既是以前常山王张耳之后,又是公族之家,后来到了灵帝时期,更出了一个中常侍张奉。

    ()他们还和隔壁中山的豪族甄氏联姻,互通声气。可以说,张氏家大业大势大。

    这七家惹不得。

    但现在不一样了,汉室大衰,父子对立,谁还在乎一个外地太守?再加上,常上地区本就任侠之风盛行,狂放勇武就是传统,不服王化并不是说说的

    于是这七家各自起来,武装了部曲,成了当地的小势力。

    就这样,黄巾、山寮、宗贼,互相缠绕,使得常山国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