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治理

    第三百八十章:治理 (第2/3页)

己的主。

    举凡流亡山泽水泊,为求活必然是要结众自保的,而这一结众则必然有魁首大目。

    这些人多半是不会出山出泽的。毕竟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已是既得利益者的他们,怎可会因为几十亩薄田就放弃人上人的地位?

    所以在对赵国北部的太行山地区和巨鹿中部的大陆泽地区,张冲已经各调发了两个营头,签发了剿匪军令。

    实际上即便不是诸葛珪等人讲安民造册,张冲也是要剿匪的。

    在他坐镇邯郸的四月,先后听到了不下十余起境内盗贼蜂起事。

    如贼魁某某辈,纠党数百,袭击巨鹿任县草市。又有西山贼魁蒋伯,劫掠山下里社,纵火焚仓,为祸赵国北部山区。

    总之这些盗匪已成泰山军当下军事工作的重心,不治理就不能稳定地方。如今天下大乱,这些盗匪很容易就挑拨和裹挟大批民众,将寻常纷争上升到械斗造反的程度。

    因为这些盗匪知道,只有乱才有他们的活路。

    对于这些幸乱之辈,张冲必然是要重拳出击的。这些人当年可能也是什么被欺压的穷困,但如今的他们早已变质。

    如果他们还有一丝想过太平日子的心思,张冲给他们路子,给田给地,让他们出山出泽重新过安生日子。

    但他们会愿意吗?

    对这些已经有安排的张冲,并没有对蔡邕和诸葛珪多说什么,现在主题还是讨论治理,关于剿匪,他会和军吏们讨论。

    毕竟这剿匪也不是什么小事,一个不好,能将这匪越剿越多。

    诸葛珪那边说完宣传一事后,就开始讲具体的出榜安民。

    这主要还是通过布告的方式来安。实际上,泰山军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其每破一地,就先出安民告示,揭榜通衢,以收拾人心。

    这些告示既有申明泰山军军纪,也有宣扬泰山军的政策,还有号召民众投军。

    此外,泰山军还注重拉典型。凡在稳定地方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泰山军皆会给安民旗一面,既是鼓励,也以其为典型。

    总之,在安民这一套上,泰山军和汉室那边没什么太大差别,都受时代条件的局限。

    最后,诸葛珪讲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编户造册。

    以诸葛珪来论,其在众多治民官的面前,大众讲了:

    「户籍之事为民政第一大事,为历代所重。」

    这话一出,在场的,包括张冲在内,都对此句没有异议。因为只有掌握了户口,才能对治下的人力进行统筹安排,所以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

    诸葛珪是汉家大吏出身,所以当先就讲了汉室在户籍管理上的制度。

    汉室之制沿袭秦制,皆以里社作为户籍工作的重头。其将天下民口分为四类,一为民籍,二为官籍、三为宗室属籍,四为七科谪等。

    而民籍又按照资产不同,细分为上家、中家和下户。

    然后就是三百石以上为官吏者悉入官籍,皇族入宗室属籍,至于

    所谓的七科谪等则为罪籍。

    就是那些罪吏、亡命、赘壻、贾人、曾为贾人、父母为贾人、祖父母为贾人的,统统都属七科谪的罪籍。

    这些属于七科谪的罪籍人,统统都属于被强制征兵之列,而且一旦入军就是为苦役奴隶,享受最低的待遇,每次攻城都要去冒锋矢负土填壕,妥妥的填沟壑的命。

    所以这里的谪就是谪戍的意思。

    在谈到七科谪的时候,诸葛珪还稍微停顿了一下,看了眼张冲的反应。他知道以张冲的道德水平是断不会准有罪民的存在的。

    果然,在谈到七科谪的时候,张冲脸色颇为古怪。

    秦汉的人是对商人真的狠,三代以内做过商的,皆要被隶在罪民之下。不过张冲也知道,这就是开朝的时候还行,你就说现在,哪个豪强之家不兼一个买卖?也没见就进了罪籍了。

    不过这种对商人的系统性歧视是真的狠。

    张冲默然,继续听诸葛珪讲编户造册一事。

    很快诸葛珪就讲到张冲熟悉的一部分了,就是里社的编户造册。

    大概是在五年多前吧,改变张冲命运的就是那一场漕运派发,当时孙亭长就给了他符节,上面就是他的身份信息,而同样的身份信息,不仅在里社有一套,在郡里也有一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