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政制

    第四百八十一章:政制 (第1/3页)

    张冲先看了一下表题,知道是泰山军郡太守许汜的上表。

    许汜是留在鲁中南地区的官吏代表,而且自诸葛珪等人北上后,就一直主持着鲁中南地区的政务。

    这一大员要弹劾沂泰地区的驻节之任,那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所以张冲将其他奏折抛开,专心看这篇上表。

    张冲看得非常仔细,但等他看完后,饶是以张冲之决断也一时间怔住了。

    只因为这里面涉及的事情事关着如今泰山军的根基政策,那就是土地。

    因为事关重大,张冲就让谒者去将前殿之侧的几位尚书中郎喊来一议。

    随着制度的肇基以及河北的平定,泰山军的军事和政治也都陆续开始制度化。虽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依旧有不小的新气象。

    首要一个就是张冲仿照隋唐律令制的官僚框架有意识地革新现在的泰山军制度。

    泰山军是一个新兴的势力,但依旧受到汉室的深刻影响,大体上也延用着汉家的制度。

    但汉家之制虚三公,而重内朝和大将军的政治模型已经毫无疑问是一种高度内耗的政治体系,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张冲作为历史下游者自然知道经过四百年动荡而成熟的三省六部制是要比三公九卿制度更加有效率的。

    当然,张冲并不傲慢,他不会必然认为三省六部制就必然适合如今的泰山军,所以他并没有大步快走,而是在小范围进行改革。

    改革的第一条就是将自己的办公场所放在了赵王宫的前殿,然后在前殿的外面廊庑外又修了一批芦舍,然后就让三高官官在这里办公。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地理距离的缩小本身就是行政效率提高的一种手段。

    可能后面随着人员的增阔,三省会分立别院,但目前这种办法恰适合如今的泰山军。

    也因为那排庐舍内处理的都是政事,所以张冲也将之命为政事堂。

    然后按照政务处理的流程来看,一件地方上来的政务先是要送上来表章,之后就要有人专门整理这些表章,按政务类型整理好送到前殿等张冲处理,张冲能处理的会直接朱批给到制诏,然后再有人专门执行。

    所以按照这个流程,政务的划分可分理政、议政、执政三个重要流程。

    理政这个环节主要是机要之司,张冲也将之设立为“秘书省”,专门来处理各地郡守送上来的文书。

    而在议政这个环节,是张冲和各六部长官以及老于政务的大臣们一起来商议,其实也就是整个泰山军的最高智库,而张冲就将此部设立为“门下省”,意为就在前殿门下一起议论政事的部门。

    等门下省都讨论好了,那就要草诏拟制成文下发到六部。

    而这个部门就相当于张冲的笔杆子,是专门拟招的,所以并不在外朝政事堂而是直接在前殿办公,所以也叫“前殿司室”。

    等这些诏书无误,就会下放到具体相关的六部或者直接反给上书的地方大吏。

    六部作为执行的条块部,合在一起被称为尚书省,各部长官也叫各尚书郎,次官叫尚书侍郎。

    这六部是仿照周礼六官制,设吏、财、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各有职司。比如吏部作为大部,就有四司,分别是铨选司、考功司、育政司、封退司。

    这四个司是张冲按照现代人才管理的模型而创新的。

    铨选司顾名思议就是开列候选名单、考核候选能力、拣选调配候选到相应的职司,以及办理入调。

    而考功司,就是专门对泰山军官吏的行政结果的考核评功,分上上、上下、下上、下中四个等级,每年一评,而能得两次上上者,可升一级。

    之后是育政司。相比于过去对官员能力的放任自流,泰山军会对治下官吏进行持续培养,这个培养包括了在任职内,以保证泰山军人才的持续成长。

    而最后一个就是封退司,主要就是办理退迁官吏、退休官吏的事务。

    为了防止官吏颟顸因循,张冲专门引入了官吏的退迁,让下面的人能上能力,保证官吏集团的战斗力。

    当然张冲也知道如今为大争之世,有政务能力的人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