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功狗

    第六百一十二章:功狗 (第2/3页)

汉室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在过去,他们这些人将汉室视为恩父,指望汉室能将他们从战乱中拉出来。但百余年中,朝廷在凉州一败再败,最后到底还是凉州武人靠着自己,重新恢复了边地的安宁。

    那时候他们就知道,求汉室不如求自己,自己手里有兵比什么都来得真。

    而这种想法在到凉州三明陆续死后,又得到了新的发展。那就是以加入汉室体制的三明全部以失败告终后,这些凉州武人就清醒了,那就是汉室压根不给他们位置。

    所以他们投靠了董卓,决定围绕在董卓边上,去建立一个属于他们凉州武人的利益集团。

    而当董卓真的成为汉室的太师后,他们的理念就更清晰了:

    他们要建立一个以凉州武人为核心勋贵的汉室,并让汉室再次伟大。

    于是在这种兴复汉室,平定天下的理念中,董卓集团颇有点升华为一个政治集团而不简单的是武人集团。

    也正因为是同路人,所以现在胡轸就对李傕说的非常认同。

    关东豪族们该不该死?该死!就是这些人把持朝政,只为门户私计,这天下才坏成这样的。

    这一观点是董卓常说的,也是关西武人的主流观念。董卓就是要宣扬这样的认知,好让他们对关东朝庭的战争师出有名,具有天下正义性。

    但黔首就是好人了?胡轸同样不屑一顾。

    这不是他们这些豪族的傲慢,而是他对这些人有足够了解后得出的看法。

    胡轸自己是安定大族,族内收拢的徒隶也有数百人,这些人都为胡氏耕作。

    这里面就有这样一个事,也是这个事让他知道黔首之所以是贱民是因为他们真的是一摊泥巴,想扶他们上墙都糊不上。

    事情是这样的,大致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凉州附近开始爆发一场大规模的蝗灾。

    蝗灾一路向东,所过片草不生,眼见着就要到了安定了。当时的安定太守是一个叫郭林的并州人,他为了救灾,决定要烧毁一段田区,让这些蝗虫饿死。

    之后郭林就开始带着郡县吏并征集的民夫开始烧毁田林,在旷野上深挖大坑,然后让人在晚上烧火来吸引蝗虫。

    郭林不仅自己亲在第一线,还让家人给前线担水,在上行下效中,防蝗工事做的热火朝天。

    但突然,蝗虫的攻势莫名其妙在武威一带停了,然后就像没发生过一样,这场蝗灾就这样结束了。

    再然后,郡中的黔首们就开始说怪话了,他们认为郭林所为就是浪费民力,尤其是那些被征集的民夫们更是怨声载道。

    他们甚至怀疑,这所谓的蝗灾也是假的,就是想让他们破家好成为豪强们的徒隶。

    但安定的豪家们却清楚,郭林所为实际上是在保护这些黔首,因为大族有充沛的人力可以防蝗,甚至再不济也有储备粮可以熬过去。但黔首们却会在这场大蝗灾中一无所有,最后沦为徒隶。

    对于这样的太守,安定的豪家们自是不乐意他多留的。很快,由安定豪势运作,那些不明真相的黔首们助势,郭林被朝廷升迁回了京都。

    之后接替郭林的叫孙儁,此人常讲的是无为,但手里捞得却有为的很。

    在孙儁在位的第二年,蝗虫再起,而且就是从武威出发,直扑安定。

    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孙儁一无所为,只是写了一封《祷蝗神》的辞文,然后烧给了蝗神。

    再然后,孙儁就继续晏坐高衙,袖手一插不管寺外人间惨剧。

    这一轮大灾后,安定的黔首几乎被连根拔起,毫无救济能力的黔首们只能典卖全家给豪势们做庸奴,才苟活下来。

    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大量人口被饿死,毕竟豪势们也不是大善人,干嘛要替你养老。

    这件事给当时只是一介郡吏的胡轸带去了很大的冲击。即便因为这件事,他所在的家族获利颇丰,但依旧让胡轸去思考这些问题。

    为何为民做主的好官最后狼狈而走,而残民不轻的坏官,明明干了错事,最后却让黔首负责。

    难道这就是天下的真相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