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换天

    第六百四十一章:换天 (第2/3页)

回道:

    “王上,已经收殓了,现在就停在偏殿。”

    张冲点了点头,内心对裴晔的死满是惋惜,但奈何这是他的选择,谁也决定不了。

    一个人真的想死,是拦不住的。

    张冲感叹了一下,补充道:

    “给裴君找找好棺木,他们世家子弟讲究这些。”

    但谁知道庞德却道:

    “王上,那裴君给自己留了一个薄棺,就停在他的屋舍内,听徒隶们说,这是裴君上任时带来的。”

    张冲愣了一下,良久叹出一句话:

    “这是个好官,可惜了!这裴君可还有家人在侧?如有就让他带着棺木回乡吧。”

    但庞德摇了摇头,低沉道:

    “裴君身边并无宗族子嗣,有一老仆随身,但也在裴君自尽后就自戕了。倒是听说他有两个子嗣,但都在长安为郎。”

    张冲没想到却是这么一个答案,就在这时,下面候着的董昭突然插了一句话:

    “裴君是闻喜人?”

    庞德不明白董昭的意思,只是点头。

    然后董昭就转身对张冲道:

    “王上,那闻喜距离此间并不多远,可令人去其宗族唤人来太原护送裴君的棺木回乡。”

    张冲点了点头,自觉是一个办法,随后就让蔡确去选人办这事。

    也是被裴晔的忠直所感,张冲又问了一句:

    “那卫觊还不愿意降吗?”

    卫觊是介休令,度索原大战的时候就留在胡轸的大营里,之后关西大营被赵云攻破,其人就被俘了。

    本来卫觊不过就是一个区区千石的县令,以张冲如今的地位并不值得他过问。

    但郭图却说卫觊这人很重要,如能招降此人,对于泰山军南下攻略河东非常有帮助。

    原来这卫觊竟然是出自鼎鼎大名的河东卫氏。

    本来张冲也对河东卫氏不甚了解的,甚至还一度以为他们是前汉大将军卫青的后人。但随着郭图的讲解,张冲才对卫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原来河东卫氏发际是明帝时期,当时代郡卫氏的贤名人物卫暠被朝廷征辟,但走到河东安邑这个地方就死了。

    然后朝廷为补偿其家,就在安邑特许赐地给卫氏,并许他们以河东安邑为其郡望。而现在的这个卫觊就是卫暠的曾孙。

    换言之,卫氏扎根河东其实才不过四代,与其他豪族相比相差甚远。

    那为何郭图却说这卫氏重要呢?原来其家虽然一直以以儒学为主,但却数代把持着安邑的盐道,一旦有事就能拉出近千人的盐丁,是安邑真正意义上的势力人家。

    也正因为此,郭图将卫觊视为奇货可居。

    其实郭图也算是路径依赖了,作为飞军外军司的主吏,在太原之战中成功策反郭侃,可以说立了大功。

    而有了前面的成功,他自然也将卫觊看为突破口,想招降此人,为南下做带路。

    但可惜,这卫觊还颇有风骨,竟然死都不降。面对郭图的威逼利诱也一声不吭,他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怒骂泰山军,但就是不合作。

    所以当张冲问起卫觊的情况时,郭图还有点犹豫,不知道如何解释。

    那边赵云却赞叹了一句:

    “这个卫觊是个硬骨头。和他一比,那个叫张济的简直不堪。”

    赵云所说的张济正是那位度索原大战中唯一支援中军的凉州将。之后其部被王罕迫降,也是此战唯一成建制的部队。

    本来张济这样的行为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和裴晔、卫觊这些忠贞之士比起来,真的就不够瞧的。

    说来也怪,一般人即便不会说出“敌之英雄,我之寇仇”。但也会顾忌一下敌我双方的立场,但赵云不同,他却完全不轨迹,只从忠贞这一品质就大加赞赏。

    可能这就是独属于小舅子的任性吧。

    但赵云这番话落在张冲这里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看着意气风发的赵云,张冲暗道:

    “子龙到底还是年轻了,有些事看不透,这张济可不是什么不堪,却相反正是一良将啊。看来后面要让他再历练历练才能成大器。”

    其实这也是张冲这段时间的反思,无论是赵云还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