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独相
第六百四十三章:独相 (第2/3页)
二千石、二千石。
最后就是高级官吏,皆是二千石以上。同样分三档,为三千石、四千石、五千石。
这种品秩排序也因为三种阶梯,九种划分,也被叫做三阶九品。
所以能参加常朝的几乎都是泰山军的诸多宿将、幕老,都是中枢各个条线的负责人及其副手。
而且这种常朝,高级军吏们也是要参加的,只是不需要每日都参加,三日一朝即可。
而张冲在邺城时期大部分开的话都是这种常朝会,举凡军国大事、百官奏议无所不议,但也只论大事,不决小事。
除了以上这两种会外,还有一种就是政事堂的大会,这个参加的人数就是门下诸公们,更加保密也更加有效。
但如今因为张冲缺席,这政事堂的大会已经停摆了,所以他现在思考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这十余日他反复思考,终于决定在诸门下设立一个“首相”制度。
其实邺城时期,众吏们都很清楚,所谓的门下其实和汉家的三公没什么区别,其实都是宰相,只是人数更多。
而七人之中,按照席位的排列,也分为首席、次席,所以张冲提出这个首相其实并不难懂。
而大家也知道,这个人必然就是张冲创业的重要伙伴,如今的泰山军首席门下度满。
只是如果说过去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那现在张冲就要在制度上确定这一条。
而首相的责任就是在张冲不在的时候,参加并主持政事堂会,并可以直接拟政书通行六部长官。
可以说,张冲直接将政事的决策权交给了度满,而自己则主要负责太原幕府的军国事。
这等放权力度不可谓不大。
一开始张冲也曾犹豫过,想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让七位门下一起讨论政务,然后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后,最后做出决定。
但张冲自己想想就知道这事有点不妥。
因为所谓的达成一致从来都是伪命题,度满等七人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执行理念,如何可能事事相协。
而且这种方式会造成更大的后患,那就是私心废公心。
如一件政策明明是一件好事,但却要七人联合通过才能执行,那如果其中一人就是不同意,这样的政策就可能作废。
那如何说服这种人同意呢?无非就是私下许诺。
这种选票政治是张冲一直深恶痛绝的,就单这一个后果,张冲就放弃了这个思路。
所以七人共同决策只是泡影,最后搞出的要么是结党营私,要不就是扯皮干不了事。
而张冲之所以愿意分权就是让门下们切实解决问题,不是玩什么权力的游戏的。
不过,这里当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首相权力一旦集中一人,其权力会不会太大了些呢?
这一点张冲同样犹豫过,他甚至还想过让这七位门下轮值一个月,那样就避免了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上。
但最后张冲还是放弃了。
张冲自认为自己是有抱负的,他所做的一些事不是一年两年的浮皮潦草事,而是真正要改天换地的大事。
而这种事在执行上最忌讳朝令夕改,没有一个政策的连贯性。
所以首相轮值虽然方便了张冲,但却于国无益。
最后想来想去,张冲还是确定了让度满全权负责中枢政事,为自己稳固后方。
既然昔日的萧何可以如此,张冲自认为自己的格局不比刘邦来的小。
之后,张冲自己亲自手书条陈,将设想中的首相制度全部写了下来,其内容不仅涉及中枢的决策改革,还包括地方上的上奏情况,政事的监察,政事堂首相诏令的格式和印章,可以说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当然张冲也没什么政治上的幼稚病,他比谁都清楚谁对谁汇报,则代表谁对谁负责,那长久以往,政事必归首相。
但张冲并不是说对政事没有想法的,相反他的大志必须依靠行政来施行,所以为了预防执政的路线不跑出既定的框架,张冲依旧给政事堂留下了几道约束。
一个是汇报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