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转输
第九百二十八章 :转输 (第2/3页)
因为张冲贬斥董昭的旨意没有送到转运司,转运司的一众军吏都不知道,还以为董昭就是来主持工作的。
而董昭也回避了这个问题,直接抓起了工作。
他将以前兵站、粮站的方法继续用了起来,规划了四条转运路线,然后每二十里设一个小站,每六十里一个大站。
然后将十八万的民夫队伍全部安排到了这四条转输线上的粮站里。
规定每支队伍都日上出发,然后走二十里到下一个站吃饭,然后在这里接收伤员或者军士们的家书再返回上一个站点,也是在那个站点吃饭。
总之,十八万人就这样被董昭布置得井井有条,那四条开辟出的转输线,也像四条大动脉,源源不断给前线的主力提供粮秣和物资。
泰山军南下是依靠的泗水,而民夫们运输粮秣最主要的路线也是泗水。
可泗水只有一道,而物资却是要从四面八方运来,所以就需要独轮、大车、船只协调运输。
独轮车是泰山军在泰山时期就在使用的,后在泰山军转战中原的过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军中亲切称呼它为“木马”。
以鲁中南根据地来说,此地作为泰山军的老区,又是泰山军最早广泛分田的地区,所以群众基础特别好,这一次决战也承当了相当重的任务。
鲁中南各农社的民夫们就是先用独轮木马将粮秣送到县里,县里再组织民夫用大车沿着官道运输到山阳郡的瑕丘。
瑕丘就坐落在泗水水道上,所以也成了鲁中南这个方向供输粮秣的中转粮站。
转输司专门在此地设置了派出机构,专门负责协调统筹泗水运输。
之后,满载粮秣的漕船就沿着泗水一路南下,经任城到湖路,最后到沛县。
到了沛县后,再由转运司统一协调各队民夫,然后再用小车运输到各军辎重营。
这一路调度看似是井井有条的,但实际上当泰山军战线越发向前,后方的运输线也越来越长了,其需要的转运工作也越发繁重。
如果只是累一点也还好,可这项工作的困难在于它是系统性的运筹工程。
比如说,当大批粮食运到站点的时候,如何在短期内就完成装卸和转运。这远远不是靠热情就够了的,它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
此时董昭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瑕丘以及囤积了大概二十万石的军粮,都要经泗水南下,但却因为没有提前的规划和安排,出现了有船却无粮,有粮却船可运的局面。
而当瑕丘囤积的粮食越越积越多的时候,那些没完成交粮任务的只能被堵在县外,露宿野外,于是道路就更加拥堵了。
那董昭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
他发现像瑕丘遇到的问题,其他地方站点也遇到过,而这些的本质都涉及到了信息的协调和运算。
所以他令各站点必须配备骡马,游走在上下两处站点之间,传递运输信息。
当上一个站点的队伍要出发了,就需要送塘马到下一个站点,提前通知本次的运输信息,如来了多少车,有多少人,大致的到达时间是多少。
在有了这些信息后,下个站点才安排卸货工作,让各民夫队伍卸在指定片区,迅速完成装卸任务。
这对董昭来说还是小试牛刀,他还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疏通泗水。
随着泰山军主力沿着泗水一路南下,泗水的中断基本都被连通,恢复了通航能力。
水运自古都是军队补充粮秣的最重要手段,不仅效率高、运载量大,甚至就是损耗也是最小的。
但泗水的通航情况却又比较复杂了。
随着天下大乱,兖州到徐州的这段通道算是最早失去秩序的地方了,越来越多的百姓逃亡,就在泗水边劫掠。
而且因为地方失能,泗水水道也淤积严重,造成有些地方吃水浅,有些地方又特别湍急,必须要有非常有经验的艄公才能撑船渡过。
另外泗水各站点还遇到了的问题就是他们船只储量远远不足。
尤其是任城到沛县的这段水路,因为是泰山军新占地区,民众对泰山军的疑惑非常深,深怕自己的船被泰山军强征了过去。
别看这些船只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