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还请大唐做主

    第三百一十二章 还请大唐做主 (第2/3页)

王朝充满了朝气。

    礼部的文吏也开始忙碌起来,搜集各国的古籍记录。

    这里的人也意识到张阳和其他各部的尚书不同,不会一直坐在这里,吩咐完事情之后他便离开了。

    而一手带出来的张大象,张大象,许敬宗三人也是如此,他们不会在这里久留,光是坐在这里办不成太多的事情。

    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队伍和团队离开了皇城,走入长安城开始安排各自的事情。

    反而在礼部办事没有太多的枷锁,大家都比较自由,几个侍郎各自办好自己的事情便可。

    李百药带着人也去了吏部想要朝中给礼部增派人手。

    原来的龟兹使者那利得知现在的龟兹已经落入了高昌人之手,半道上折回赶来了长安城。

    他衣着狼狈,一路来到朱雀门前,向这里的官兵说明情况后,这种事情也只能先让礼部接见。

    等礼部的人来了,见到眼前的使者那利无奈道:“这位使者,您不是回自己龟兹了吗?”

    那利苦着脸,“龟兹已经落入高昌暴徒之手。”

    “眼下我们礼部的尚书和侍郎都不在,要不等他们回来再将使者的事情告知,再者明日赶早?”

    那利闻言只好回道:“外臣便在这里等着吧。”

    礼部的文吏又回去了。

    这个可怜的龟兹使者到现在还不知道,高昌灭了龟兹,而高昌的主人就是当初他见过的张阳。

    会不会有人见他都两说了。

    一个大唐开国以来最年轻的礼部尚书,这个年轻人没有背景也没有家世,出身只是寻常子弟,当年更是一个逃亡的流民,这样的人却成了一个礼部尚书。

    李承乾今日来到弘文馆,本想来调阅关于颜师古的卷宗,太子来到弘文馆自然有人相问,当初的东宫少师如今已经成了礼部的尚书,而且还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太子向这里的人解释着张阳从一个东宫舍人一步步成为东宫少师的经过。

    一个庶民成为当朝最年轻尚书的故事也娓娓道来。

    当初为了社稷从一个小小的礼部文散官,帮助大唐兵不血刃拿下了河西走廊,接着是为官一路的起起伏伏。

    坊间传闻很多,张阳成为如今年轻人的典型。

    李承乾一边讲述着,也说到了自己的父皇,天可汗举贤看重能力不看出身和身家背景的名声。

    张阳就是一个穷苦小子。

    坊间也有人打听到张阳以前混迹长安城,也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当长安城所有人都在议论同一个人的时候,整个人以前做过的很多事情也都被人们挖了出来。

    长安城说大很大,但坊间的消息流通也传得很快,要打听张阳的事情并不难。

    包括他去过哪些作坊干过苦力。

    梁祝的故事也再次被人们拿了出来。

    此刻张阳带着媳妇,小武和两位婶婶来到奶奶的坟前。

    李玥抱着张阳的手臂,站在坟前低声道:“奶奶,现在夫君有出息了,已经是礼部尚书了,玥儿长大了,现在也十七岁了。”

    两位婶婶清扫着坟前。

    顺便看看春天,郊游一番,渭水河畔的景色一直很不错。

    傍晚的时候夫妻俩这才回到家中。

    只是这个时候家门口又堆了不少贺礼。

    杨婶把几份比较相熟的人的礼物挑了出来,其他的贺礼继续堆放在家门口,从除夕那日的礼物都还在家门口堆放着,从来没有拿进过家门。

    晚上,夫妻俩一边吃着晚饭一边看着眼前的一幅地图,地图上画着的骊山的地图。

    以骊山为中心,骊山以南与渭水以南的一片七百亩地都是自家的。

    其中有不少土地是从蓝田县划过来的。

    夫妻俩一边吃着饭,一边商量着对以后骊山的规划。

    骊山村,上官仪看着眼前的官服,与武士彟一起正在愁眉不展。

    “你是县丞,老夫是县尉如此一来骊山也成了朝中看管之地,你我皆是朝中官吏。”

    听武士彟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