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谈社稷的夫妻

    第四百三十章 谈社稷的夫妻 (第2/3页)

十年有余,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如若参与科举有人落榜,这些人的去处在哪儿?”

    李承乾答道:“回乡继续读书,要不就是投效士族?”

    说来说去还是投效士族,一提到科举三两句话都离不开士族,很是恼人。

    张阳抬头看了看天,“落榜的学子并不见得差。”

    “今年科举朝中的收录范围已经很广泛了,收了近四成的人。”

    “收了四成的人就走了六成的人,这不是浪费吗?”

    几只鸟儿停在屋檐上不停叫唤着,深秋时节午时最是温暖。

    张阳背靠着墙,双手揣在袖子里,“余下六成的人中可以再选取,这些人即便是科举落榜了,朝中可以给分配工作,其中不限于弘文馆,崇文馆,文学馆入职,简而言之包分配。”

    “如若他们愿意还可以去往各地参与官学,朝中给予扶持,每月给他们足够生活的银钱,他们下一次参加科举也可以给予一些便利。”

    听完这些话,李承乾还在思考。

    “太子殿下,你说陛下为何要考虑薛延陀呢?”

    “啊?什么?”话语一转,李承乾感觉头皮一抽。

    话题愣是从官学开办转移到薛延陀上,为思路转移的如此之快。

    张阳惆怅道:“在下以为薛延陀处于漠北之地,那个地方太过荒凉,而且不如突厥的牧场富饶,要是攻打薛延陀成本都抵不上收益。”

    “攻打薛延陀?”李承乾有点懵,刚刚官学的事情想到哪儿了?脑子好乱呀……

    “我觉得辽东的意义更大,应当先稳固辽东防线,再去攻打漠北才对。”

    “辽东?孤记得大安去辽东了。”

    “大安啊,他的阅历还不够,尤其是在交际上根本就是一张白纸,我已经从外交院抽了一个团队去帮他,希望情况能够有所改善。”

    “是……是吧。”

    “心之忧矣,曷其有异闻之哉……”

    怎么又念起诗经了,李承乾扶着额头深吸一口气。

    “咦?给太子殿下是头疼吗?”张阳见状关切问道。

    “不,孤只是感觉与你谈话,实在是……”

    “受益匪浅?”

    李承乾闭眼回道:“与你谈话很费神,你这人实在是……”

    “学识渊博?”

    “孤还是先回朝中商议官学开办事宜。”说完话,李承乾脚步匆匆走出小巷,每一次和张阳谈话,一开始还算是平稳。

    谈话也能有不小的收获,每每多谈几句又会被张阳的话语绕进入,之后便不知所云。

    从他离开东宫成为礼部尚书,这人谈话的方式总是很跳脱,跟不上他的思路。

    怎么会有人聊天能从天南忽然转到地北,匪夷所思。

    到现在李承乾的脑子里只剩下三个字“包分配。”

    张阳回到家中特意与媳妇保持了距离,“太子殿下不肯进院子,他得了风寒怕会染病,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已经得病了。”

    李玥好奇道:“夫君现在身体有不舒服吗?”

    “过两天吧,如果两天之后还没有异样,多半是没事。”

    李玥低头看着小腹,“为了孩子。”

    “对,为了孩子。”

    “夫君和太子都说了什么?”

    张阳看着木板上挂着的地图,李玥将几个要建设都护府的地点都连了起来,从安西都护府连接西州和高昌,再到河西走廊。

    还有一条线从吐蕃高原深处到河湟都护府,汇聚在西州过了沙州便是河西走廊。

    张阳接过婶婶递来的茶水,面色凝重道:“说了有关官学开办的事宜,科举还要再开。”

    “朝中现在一定很缺人吧。”

    张阳点头,“缺,非常地缺,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

    往后数十年大唐人才辈出,那些青年翘楚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也是大唐实力最鼎盛的时期数十年。

    文采斐然者,征战世界之将领。

    当年战乱就像是犁地,把中原大地给犁了一遍,隋末大乱各路反王揭竿而起,几乎快把中原的人口和生产力打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