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弟子徐慧

    第四百三十九章 弟子徐慧 (第2/3页)

无忌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高士廉。

    高士廉退下之后将人脉都留给了长孙无忌。

    而陛下也需要长孙无忌去稳住那些门阀,尤其是陇西门阀。

    徐孝德又道:“此次拿下卢承庆说来也是巧,张尚书以为呢”

    张阳咧嘴笑着,“发生了什么吗?”

    徐孝德低声讲着,“下官先前没有考虑这么多,听了张尚书的话语便离开长安城,去了霸上。”

    张阳若有所思点头。

    “可是回来之后,下官一直在想,当时天还没亮张尚书是如何知道霸上的事?”

    “我啊?”张阳思量片刻,“我在上朝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刚刚进城的热心群众,告诉我霸上的事情。”

    从时辰推算,那时候确实城门刚刚开。

    要说是凑巧倒也没错。

    徐孝德笑着,“可能是下官多想了,张尚书与下官讲过御史台需要改变,不该只是寻常的风闻奏事,现在可以请张尚书细说吗?”

    “当然可以。”说话间,张阳看了一眼家门口,徐慧正探头出来悄悄看他父亲。

    回过神便对他道:“面对寻常的风闻奏事也就算了,要是继续面对像卢承庆这般的人,御史台是不是无从下手?”

    徐孝德皱眉低着头没言语。

    “可要是御史台能够用查问之权,并且不受权贵和官阶影响,自然可以放开手去查问。”张阳笑着,“我的建议是御史台有自主的查问之权,并且增派人手,联合群众举报,永远不要小看群众的力量,当我们和群众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力量才是最大的。”

    “再者我只是希望御史台有查问之权,不要掌握缉拿之权,缉拿之权可以让兵部和刑部来配合。”张阳又叮嘱道:“万万不可去触碰缉拿,当御史台掌握了罪证之后,便联合兵部与卫府兵马来抓拿。”

    “张尚书说得在理,可是为何不能有缉拿之权?”

    “听我一句劝,千万不要去碰这个。”

    说出这些话,张阳心中还是有不安的,因为这涉及一个很恐怖的组织。

    张阳不希望这个组织提前在大唐出现。

    御史台只能有查问之权,缉拿和查问必须要分开。

    “只是可惜了,洗劫那个庄院的盗匪也不知跑到何处去了。”

    “是吗?还没找到吗?”张阳好奇问道。

    “还在查,事涉银钱数目巨大,据卢承庆交代价值十万贯的金子和银饼眼下不知去向,陛下在甘露殿大发雷霆。”

    “好不容易有钱可以解决朝政困难,没想到被人半道给截了。”

    “是呀,可惜了。”

    俩人非常有默契地一起叹息。

    “现在这件事交给大理寺在查问,想来得到银钱的人也花不出去,银饼也就算了,那些金子一旦出现在市面上,想必就能找到那伙盗贼所在。”

    】

    徐孝德又道:“都说长安城路不拾遗,还有盗匪敢如此明目张胆,这个路不拾遗也不过如此。”

    张阳中肯点头,“治安一直都是头等大事。”

    见徐慧眼巴巴地看着,张阳又道:“不说朝中的事情了,徐御史要不要先与你的女儿谈谈?”

    “也好。”

    张阳走回家中,看了一眼徐孝德和徐慧父女俩低声讲着话。

    许久之后,徐孝德又把女儿领了进来,“慧儿说想留在公主殿下与张尚书身边学本领。”

    徐慧躬身行礼,“还请老师与师父成全。”

    李玥笑着牵过徐慧,“在老师家里可见不到你爹爹了。”

    徐慧嬉笑道:“爹爹说了,家就在长安城想回去什么时候都可以。”

    徐孝德再次行礼,“也是不想耽误了慧儿。”

    李玥点头道:“嗯,那就让她留在这里,好好学习数术。”

    张阳起身送徐孝德出门,“这次之后想必徐御史也明白了其中利害。”

    徐孝德点头道:“下官明白,也会记住张尚书所言不碰缉拿之权,联合群众。”

    俩人在巷口道别。

    眼看天时就要到了午时,今日难得有空闲,在骊山的新家闲置许久也该回去看了看。

    张阳做了午饭装入食盒中,一家人收拾了一番准备前往骊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