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谈笑间将事办妥

    第四百七十六章 谈笑间将事办妥 (第1/3页)

    按照以往的书舍开办,多数都是地方大户请夫子来教书,这里面不少都是权贵人家出面来牵线搭桥,再是让地方出人手出地方。

    而寻常人家的子弟想要入书舍读书,全看地方权贵的面子,而且束脩也是由对方说了算。

    而权贵子弟通常就是由家族来安排,请来的夫子也都是颇有名望的。

    这就涉及分配问题,也是一直以来症结所在。

    而这种症结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就是权贵掌握着巨量的资源,他们可以培养出自己的门生,而这些门生成为了门阀的喉舌。

    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进入朝堂,甚至可以左右朝政,从而通过这种形式来给士族带去更多的优势。

    这便是皇帝的忌惮,光是想着就能让人嵴背发寒。

    自九品中正制以来,这种形势经历了数百年,清河崔氏盘踞一方,七百年的风光正是如此而来。

    到了前隋中期读书选官几乎被这些士族门阀垄断。

    这是历代皇帝所见所经历的。

    这才有杨广开科取士,想要以此来遏制世家。

    这是一件举步维艰的事。

    直到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揭竿而起,中原纷乱的战争开始了。

    打得人口几近凋零,生产停歇。

    几大世家也是元气大伤。

    现在李世民面对的正是还未从当初大乱中恢复过来的世家。

    眼下的世家并不是全盛时期,也是打击他们最好的机会。

    只不过就算是李世民想要延续开科取士这一方略,受到的阻力还是很大的。

    尤其是官学开办这一块,可以说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三人在街头站了许久……

    张阳坐在一块石头,翘着腿一脸懒散,看着就像是个闲散地痞模样。

    唐善识见状不耐烦道:“我们还要等多久。”

    张阳笑道:“等酒水和肉菜到。”

    “为何?与酒水肉菜有何关系?”

    “我觉得谈话的时候让双方保持最放松的状态才是最好的,比如说双方在推杯交盏间更容易将一件事着落下来。”

    唐善识颔首道:“张尚书所言,下官不敢苟同,与人谈话当正襟危坐,并且专心听讲,神情庄重才能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张阳笑道:“那为何之前一直没有谈成?”

    唐善识板着脸,“张尚书的做法就一定会成功吗?”

    听着两人的争执,李承乾无奈道:“行了,不用争辩了,襄州一地多士子,此地开办官学孤说什么都要拿下,但且一试。”

    唐善识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唐观那小子也见过三两回,就是个憨小子。

    唐俭是个小心眼的,难不成他家儿子都是这样的吗?

    不多时几个侍卫拿着酒菜和肉食也回来了。

    张阳看了看天日,正是吃午饭的时候。

    襄州一地的长史带着一地乡绅来到长安城,就是为了开办官学事宜。

    看了看这座显得破落的宅院。

    张阳站定敲门。

    三声敲完,几人等待片刻,老旧的木门打开发出一阵令人倒牙的吱呀声音。

    开门的是一个乡民打扮的家伙。

    张阳回头看了眼站得笔直的唐善识与李承乾,又看向眼前的这位乡民大伯,礼貌地行礼笑着道:“之前太子殿下与长史有约定前来探望,叨扰了。”

    老伯稍稍点头,也是行礼,“长史和族老就在屋内,请进吧。”

    “多谢。”

    唐善识的目光看张阳谦卑过分的模样,又是一声叹息。

    好歹是个县侯,竟然这般低声下气。

    张阳走在最前方,宅院的正堂屋内,有几个老人家坐着,那个穿着官服的便是襄州的长史。

    走入正堂,张阳朗声道:“诸位叔伯大哥,在下乃中书侍郎,这位便是太子殿下,这位是……”

    介绍唐善识时,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说,这家伙身居何职来着。

    再是一想又道:“是唐俭的子嗣,而且还是驸马。”

    李承乾稍稍一礼。

    在座的众人也是起身行礼。

    张阳笑道:“诸位想必等候多时,太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