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令人脊背发寒的故事

    第五百零八章 令人脊背发寒的故事 (第2/3页)

是一根刺会扎进人心中。

    即便是看过一次,往后数年都难以忘记。

    张阳安抚着她的背,试图安抚她的心绪,“这就是蒲松龄的故事,他的故事后劲很大,也让人铭记。”

    李玥低垂着眼眉,“我还想看。”

    闻言,张阳突然笑了,“当年我老师评价过,蒲松龄的聊斋就像是红楼,讲的是满纸荒唐言,说得一把辛酸泪。”

    李玥深吸一口气,整理自己的心绪,“夫君接着写,我给夫君磨墨。”

    夫妻俩相对而坐,张阳再次执笔,开始撰写故事。

    窦女,巧娘,海公子的故事一篇篇写下来。

    夫妻俩直到夜深了,这才休息。

    大唐不缺奇闻异事,但很少有编撰成册的,聊斋这种书籍来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给骊山的印刷业添砖加瓦,还能加大书籍的传播力度。

    等到老印刷厂彻底关了之后,按照新的流水线工序,印刷的效率又能提升好几倍。

    牛闯为了应付这些复杂的图纸,恶补各项学问,他们将弹簧装入一个个的木匣子中,利用弹簧的伸缩性让原本压制工序与印刷流程方便许多。

    如此一来不用人使力,将活字印刷用的方块放入一个个模板中,只要下压印刷,模板就可以随着弹簧,弹起。

    还有纺织厂用上了弹簧之后,可以让原本的流水线轻便。

    上官仪笑道:“这是张尚书历经半年画出来的图纸,又有了半年来做实验,又是铸造弹簧也花了数月时间,先是提高锻铁的工艺,再用三个月才造出了弹簧。”

    李世民瞧着图纸再问道:“此图,你们骊山的工匠都能看懂?”

    反正天可汗不会说自己看不懂,一张张图纸太过复杂,简直不是人能看的。

    上官仪看向一旁忙碌的牛闯,以往的工坊多是木制,而现在加入了许多铁器。

    许多零件也更加精细了。

    整个骊山的铸铁和工厂是分不开的。

    铁匠坊的铸造技术,造就了现在新式的流水线,而牛闯所带的这些工匠也很辛苦,他们的工作强度已经是极限。

    当年他们建房子的技术早就用不上了,换来的反而是杠杆原理和诸多力的应用,甚至还涉及了数术的应用。

    一个个精细的尺寸都要经过计算,比如说根据杆与轴之间的距离,就需要用到三角数术的运算。

    这方面还要时常去过问魏王殿下。

    这些技术早就已经超过了牛闯他们原本能掌握的知识天花板,他们这半年也一直都在恶补这方面的学问。

    就是恶补,没日没夜的学,想要跟上也很吃力。

    牛闯是个执拗的人,他不想失去在骊山的地位,用魏王殿下的话来说,他需要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才能稳坐骊山技术的领头人。

    张尚书何许人也,这些技术就连宫中的工匠都未曾掌握过,尤其是力学,数术,物理这些知识融合之后,所制造出来的流水线与之前的流水线相比是天差地别。

    这才是骊山工厂真正的模样。

    李世民走入还在建设的工厂中,“这个轮车是做什么用的?”

    上官仪解释道:“陛下,摇动一旁的把手试试。”

    依言,他摇动把手,巨大的轮子开始转起来,一排排的针开始转动。

    上官仪解释道:“这些排针是用来将丝线拉直的,陛下请看当排线转动,它们整齐一排压到此处的弹簧,就可以驱动下一个轮子,如此一来我们就节省了换线的人力。”

    李世民打量这个工厂,现在这里还没有正式使用,不过这新式的器械多是铁器与木质框架拼凑而成。

    “倒是巧思。”李世民点头道,“朕听张阳说过,他的父母当年也是做五金活的工人,也算是手艺人,他自小就能帮着他父母靠手艺谋生,想来他有这种手艺倒也不奇怪,算是子承父业了。”

    上官仪笑道:“子承父业,也是孝道本就是身为人子应该的。”

    “你听说过五金手艺吗?”

    “下官也从未听说过。”上官仪解释道:“陛下,臣以为所谓五金涉猎广泛,以如今张尚书所展现的这些无非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