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武人与文人

    第五百四十八章 武人与文人 (第2/3页)

对人生最迷茫的时候。”看李孝恭还是一脸不解,张阳清了清嗓子又道:“把魏王殿下看紧一些,省得他叛逆,最近这胖子疯疯癫癫的。”李泰的动作稍稍顿了顿,挖淤泥更卖力了。

    一阵山风吹过,四周更冷了一些。张阳揣手道:“李将军此来是喝酒还是吃肉?”李大亮先是打量四周,道:“他们来骊山都是为了吃酒吃肉吗?”

    “其他人当然不是这样,但陛下是这样的。”李大亮看了一眼张阳手中的那张纸,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看着像图,

    “这是?”

    “这是我们的骊山的新基建,只要将这个图纸上所绘的沟渠建成之后,我的骊山会成为人间一片乐土。”

    “听着倒是有意思。”听着话语,李大亮对张阳多了几分高看,

    “可否向老夫解释一下。”张阳咳了咳嗓子,

    “其实骊山的水系很发达了,我灵感来自南水北调的大工程,将骊山的水引下山,之后便绕过山腰,在其山腰处种满了各类果蔬,如此一来便又是一片好水土。”李孝恭和李大亮当年也都是南征北讨的将士,从来都听说北方的水南下而去,就没有听说过南方的水能够倒流北方,河流走势根据地势而定。

    南水北调这种改天换地的手段,寻常人想都不敢想。李大亮思量片刻,挠了挠头,

    “老夫来找你,不是听这些高谈阔论的。”

    “大将军此来作何,倒是直说呀。”李孝恭尴尬一笑,惹得李大亮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话。

    “大亮,这小子有时候就是不太正常,你不要见怪。”李孝恭在一旁劝道。

    仔细一看确实不正常,魏王还在不远处铲着淤泥也不太正常。李大亮从怀中拿出一卷纸,

    “孔颖达老夫子已经去了官学署,可他老人家希望你出个题。”

    “什么题?”

    “考校兵士,用来做文章的题目。”张阳看着这张纸,这上面写着的就是孔颖达老夫的话语,老人家所写的是一道论语经典论述的题目。

    “他老人家不是写好了吗?”

    “他老人家说了,让张侍郎也写一题。”张阳神色纠结,

    “难为我了,文科不是我所擅长。”

    “但你能写出聊斋。”

    “大将军又误会了,聊斋是个叫蒲松龄的人所写,不是我写的。”李大亮不想和这个小子讲话了,和他讲话好痛苦,难怪东宫有传闻张阳在东宫任职掌事,从来不说人话。

    他的目光看向正在缠着淤泥的魏王,怪可怜的。

    “我就随意出一题。”张阳说着话从腰间按出一支细毛笔,在其上写了一题,

    “这样就可以了。”李大亮瞅着他所写的题目,

    “这是什么?”张阳再将自己的毛笔收起来,

    “题目呀。”

    “这是何题目?”

    “大将军您莫非不识字?”

    “老夫认识字。”李大亮没好脸地说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围绕这句话来写作,字数八百字往上,文体不限。”听着张阳将题目念完,李泰那边铲淤泥的劳作也结束了,推开上方用来截断水流的石碓,山上的水哗哗哗流淌而下。

    水流清澈看着也舒心很多。李大亮看着题目,许久后点头,

    “虽说你小子不说人话,但这题确实意义深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论是年迈一辈当年平定天下,还是当下一代人保境安民,吾辈义不容辞。”

    “大将军您看多好的题目,多好的立意。”

    “比孔颖达出题用论语这般好太多了,老夫很满意就此告辞。”

    “大将军慢走。”李孝恭还站在原地,许久没有回神,愣神半晌留下一句,

    “老夫去送送他。”

    “河间郡王慢走,大将军慢走。”李泰双手撑着铲子,让自己休息片刻,

    “这是怎么了?”

    “最近忙着治军,他们想要提高军中将士的学识修养。”

    “一群杀才手捧前贤典籍念书,这种场面也太别致了。”张阳点头,

    “在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