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是不是商

    第五百五十六章 是不是商 (第2/3页)

世民很想说现在就派十万兵马去抢了骊山,心中再次控制住要将骊山洗劫的念头。

    “将房玄龄与郑公召来。”

    “喏。”本是休沐期间,可洛阳发生的事情,被不少地方官吏写了奏章,这些奏章如雪片一般送到了长安城堆积在了门下省。

    李世民对此也有些恼,来年开朝要将这些事情尘埃落定。处理起来也要小心翼翼,尽可能对朝堂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过了半个时辰,魏征与房玄龄一起走入殿中。李世民拿出一份奏章,

    “这是潼关,河东,范阳,太原等五州十三县送来的奏章。”魏征和房玄龄早就听闻了这件事。

    洛阳事发后的三天,就有消息传入了长安城,此刻长安内就有不少人在议论。

    这件事闹得太大了。房玄龄与魏征看完奏章,李世民面无表情沉声道:“作何感想?”

    “当初臣就劝说过陛下需要遏制商人,朝中的举措还是不够。”这让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在贞观二年进谏的话语。

    商人买南方的东西,再运到北方,就可以赚取许多的利润。而绝大部分商人都依附于权贵。

    渐渐地这些商人多数被权贵控制,也成了权贵手中的钱袋子。若有抗拒世家的商人,那即便是你这个商人有再多的钱财,也会被地方的权贵与门阀吃个干净。

    商人永远是最没有保障的一类人。他们随时也会被同行取代。所以他们既依附于权贵,更会用银钱去收买官吏,从而给自己的经商带来更多的便利。

    而官吏与门阀之间的利益往来就这么形成了。魏征拱手沉声道:“老夫以为此事有人在作局,是早有图谋的。”

    “郑公说得不错。”房玄龄又开口道:“若想赚取更多的银钱,这白糖买卖不需要在世家之间传递,完全可以拉更多的人参与,好在对方不贪心,他若再贪心再进一步去剥夺寻常人家的财富,那遭殃的或许会是更多的人。”

    “不过白糖价格奇高,寻常人家根本买不起,也就是这个价格挡住了路。”李世民皱眉道:“如此说来朕应该愈加控制商人?”大唐可以有商人,但商人不能太多,也不能大商人出现,一旦商人做大,会动摇国本。

    更不利于取仕。房玄龄低声说着心中的想法,古往今来有田地能够耕种的农户都比商人要高尚。

    而农户也能够入仕。房玄龄又道:“颜师古与秘书监之事珠玉在前,还望陛下三思。”这一次洛阳的骗局本质上是一场对世家的劫掠。

    也因为这件事,李世民越发觉得商人作大得可怕。魏征上前一步,

    “陛下,臣以为症结依旧在世家,许多商贾都依附于权贵门第,这不是一件好事。”李世民颔首道:“关中最大的商人便是骊山了吧。”没有直面回答魏征的问题,因为魏征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刚硬的。

    骊山确实很富裕,骊山的买卖也很大。可朝中对骊山又有另外一种情感,骊山每年给朝中近万贯的赋税,去年就拿出赋税八千贯。

    也是解决了朝中的燃眉之急。难不成让骊山不做卖买了?李世民一方面不会承认自己的女儿是个商人,而张阳又是位列六部尚书,更是中书省侍郎。

    真要说谁是商人,只能说骊山的所有乡民全是商人。至于这个女婿就当他是钻了大唐律法的空子。

    这个空子与夫妻关系和属地乡民的行为有关。张阳从头到尾是主张生产,至于买卖之间的关系,皆是各路商人在卖。

    骊山在长安城没有任何一处商铺,也没有买进卖出的行为。从一点上来看,张阳并不算是行商。

    不过这让皇帝很头疼。房相,郑公与陛下在甘露殿商议许久。终于在当天下午,王公公带着陛下的口谕赶去骊山。

    村子里,全村上下正忙着过除夕,而辽东那边送来一窝熊,这些熊不大,都只有两岁大小的模样。

    看它们一个个营养不良的样子,着实让人心疼。李丽质带着高阳与东阳,一起拿出了米粥来喂它们。

    带这些熊而来的是红烧肉帮的兄弟,张阳亲自送走了他们,并且拿出一封书信,

    “还请两位兄弟将此信交给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