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域的事业

    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域的事业 (第2/3页)

一水准,这需要工业基础。

    这种基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多时,小清清看看书房内,见爹爹还在忙着手中的事情,她快步跑进来,抱起藤球又快跑了出去,也不顾地上散落的书卷。

    试了试将机扩组装进去,张阳这才擦去手中的油污,试了试扣动扳机,开合处传来一声脆响。

    弹簧还可以再小一些,才能产生更大的撞击力,让内部产生更多的余量,这种力只能大不能小,从而可以减少遂石碰撞时产生的哑火。

    眼前的遂发枪图纸是按照后世中世纪,欧洲的一种样式来制造的。

    为此在它的基础上还做了一些改进,半机械半木质的枪寿命很短。

    等技术上可以达成自己想要的效果之后再继续改进。

    这是最笨的办法,也是最踏实的办法。

    在骊山村口,有一批货物被运出了村子,这些货物要运到河西走廊贩卖,这是骊山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不能眼看内需被满足,要趁着骊山还有尚好的底子的情况下,开辟新的商路,将骊山的货物送往关外,以此来增加骊山的收入,同时也能够增加出入关的税收。

    在税收方面上,能够增收,天可汗是准许的,也是满意的。

    自从漠北平定,夷男可汗恢复了汗位,而他那个篡位的儿子,多弥可汗,又被自己的亲爹给驱逐流放,听说他驱逐到了北方苦寒之地。

    至于回鹘人,对天可汗来说他们必须臣服,并且成为大唐的一部分。

    这是天可汗的野望,朝中又有人说泰山封禅的事情,这一次天空又没有答应。

    今天,李世民下了早朝,定下了突厥教化事宜,这件事交给了魏征去主持。

    路过三清殿,看着眼前的凌烟阁,迈步走入。

    王公公一直陪在一旁,等候着这位天可汗的旨意。

    走上凌烟阁的二楼,李世民看着一幅幅的画像,有长孙无忌,有房玄龄,杜如晦,还有尉迟恭,李孝恭,李靖……

    细数这些功臣,李世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乱世,那个英雄好汉林立的年代。

    这位天可汗坐了下来,他颔首道:“张阳的琉璃不是从外界采买的是吗?”

    王公公点头道:“老奴去查探过,中原的琉璃本就不多,也有权贵人家拥有些许的琉璃造物,但没有如骊山这般拥有琉璃的薄片。”

    李世民皱眉再问,“关外呢?”

    王公公再回话,“今天骊山又运了一批货物去了关外,关内外货物流动关隘都是有记录的,并没有发现有人运送琉璃,若有发现也会被官府当场拿下。”

    “如此说来张阳的这些琉璃来历不明?”

    “回陛下,老奴也无从得知。”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不再追问这件事了,骊山的生活再奢靡,就算是他张阳再有钱,也是骊山的事情。

    “承乾的坊市如何了?”

    说起这件事,王公公神情上终于有了笑容,他回道:“东宫送去了奏章,请骊山县侯谋划,说是请了房相与赵国公去了崇德坊,崇德坊的文人士子们便汇聚在了崇德坊,如今崇德坊有不少人在议论政事。”

    越来越多人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了,唯独这个张阳躲进了骊山,很少再过问政事。

    凌烟阁内很安静,偶尔还有风吹入,吹得那些挂在墙上的画像晃动。

    这些画像中多数人还在朝中,也在长安城。

    有些人已经离开了人世,陛下每每看着这些画像来缅怀当年的时光。

    李世民喝下一口酒水,“当年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尘土,浩浩荡荡,乱世豪杰意气风发,朕与你们驰骋沙场,只可惜如今能够留下来的人寥寥无几,朕的功绩你们泉下有知,可曾听闻。”

    这些话语天可汗说得很豪迈,他起身挥袖又走下了凌烟阁。

    一个小太监急匆匆赶来,他朗声道:“陛下!刘洎,张行成等诸多官吏请陛下择日前往泰山封禅。”

    李世民沉声道:“朕自知功绩还未够,你告诉他们,往后不必再提这件事了。”

    “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