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立冬

    第六百一十八章 立冬 (第2/3页)

    新家还要继续建设,早晨在自己的书房中为了燧发枪的铸造忙活了半日,下午就来到骊山的另一头,温室的后方,这里同样是一片瓦砾,原本这里是骊山行宫的一处道观。

    没有道祖像,只有一个大炉子,像是炼丹炉。

    眼下这个炉子已经被丢到了山下,成了一个无用的摆设,就当是个老物件也好。

    张阳按了按地面还算是平实平整,再拿出自己的图纸,前后用脚步试了试距离,这片地正好给自己做个车间,以后可以用来做一些物件。

    从立冬开工,到了来年夏天就可以落成。

    张阳叫来了李治,李福与李明三个男孩子,一起搬运石料与木材,先做准备。

    立冬这天,有村中小童牵着牛在旷野放牛,喂牲口需要干草料,在初冬的时候给牛拉出去好好吃顿,再回来时,需要备足干草料。

    田野乡间小道上,每隔几里地都可以看到一两头牛,还有大牛带着小牛的。

    皇帝在立冬时节祭祖之后,便走在乡野,看到有人家在忙碌着准备过冬的准备。

    反倒是骊山在这个立冬时节与众不同,他们正在嗮稻谷。

    稻谷是在夏天八月时收了麦子之后种下的,现在正是骊山收获稻谷的时候。

    李世民捧起一把嗮在地上的稻谷,端详着。

    这里的村民倒也不介意这种情况,毕竟能够进村子里的外人都不是坏人。

    他们不认识天可汗,但知晓这位人物经常与上官仪来看工厂,就连上官仪都要对他恭恭敬敬,村民便不会去计较。

    李世民又放下手中的稻谷,“这稻米长得并不好,也难得这小子每年都种。”

    陪在一旁的尉迟恭回道:“陛下,是否告知魏王殿下。”

    说着话语,尉迟恭还背着一个包袱,这个包袱很重,因为包袱中就是烧出来精铜。

    李世民抬眼看向骊山上,“朕听闻青雀近日沉迷锻铁,就不去打扰他了,与他说不如去找张阳。”

    “喏!”

    立冬时节要吃面,张阳给孩子做了羊肉葱油面,再熬了一锅鸡汤,将炖烂的鸡肉分给孩子们。

    张阳往鸡汤上撒了一些葱花。

    杨婶脚步匆匆而来,“县侯,陛下来了。”

    端着手中的这碗鸡汤还没喝下口,便听到了屋外的话语声。

    “朕听闻你往西域送了不少铁器过去,那些铁器做什么用的。”

    一时间又没了心情喝鸡汤,孩子们从高到矮整齐坐在一排吸溜着碗中的葱油面,这是她们在骊山养成的好习惯,平时都要站得整齐,坐得整齐,上课跑步都一样。

    看孩子们一个不少,整齐地喊着父皇,这让李世民心情大好。

    再看他们的碗中那油亮的面条,这些孩子吃得香,顿时觉得自己也饿了。

    张阳端着手中的鸡汤,皇帝就站在眼前,不知道此刻该如何下嘴,将碗递上,又啧舌道:“陛下,喝汤。”

    这个问候方式应该还不错吧。

    李世民低头看了眼,“骊山竟然还有葱?”

    张阳回道:“自家温室种的。”

    “这鸡汤朕就不喝了,敬德你喝。”

    尉迟恭行礼道:“谢陛下。”

    张阳将手中这碗鸡汤交给眼前的大将军,尉迟恭双手接过,一口将整碗鸡汤喝完。

    尉迟恭擦了擦嘴,“嗯,爽快!”

    张阳又给他倒了一碗浓茶,“鸡汤虽好,但也腻,喝一口浓茶解腻正好。”

    “多谢。”

    尉迟恭接过浓茶,一口喝完又道:“嗯,爽快!”

    还是一样的话,这尉迟大将军喝汤喝茶喝酒都一个样,不愧是我大唐猛将,嗯,爽快!

    李世民从锅中捞出一碗面条,将这里当自己家一样地拿起筷子,便吃了起来。

    本来锅里的面条剩的就不多,剩下的那些本来是留给自己的,看着皇帝将余下的全部吃完,张阳心中惆怅,恶毒的天可汗呐!让不让人好好吃饭了。

    天可汗再次拿出他穷横的姿态,就这么大鸣大放地坐在别人家门口吃着饭食。

    “你送去西域的东西那些铁器是什么?”

    张阳一手摇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