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损友和不长进

    第六百三十七章 损友和不长进 (第2/3页)

什么。

    儿子顶撞这种事情已经习惯了,其他的事情都可以顺着,唯独朝政不能插手。

    在这方面李世民有绝对分明的界线。

    说完了李泰的事情,宫里来的宫女端来了茶水,李世民刚端起茶水,李渊便起身离开了。

    这让李世民拿着茶碗悬着放下也不是拿着也不是。

    只是顶撞了一句,气氛又尴尬至极。

    李孝恭一拍脑门,“鸡还炖着,某家先去看看。”

    李泰见势跟上,“与王叔一起去。”

    俩人很懂事地离开,此刻的气氛又有些微妙。

    随后李渊便走入了屋中,这下眼前只剩下了陛下与张阳。

    “去年休沐之前朝中有很多事情还未议定,除了科举与瀚海都护府的建设,哦……还有你的事。”

    张阳没拿眼前的茶水,只是揣着手而坐神色带着恭敬,“陛下,我一直都在骊山养病,哪有我的事情,说笑了,说笑了……”

    “呵呵呵……”李世民发笑好一会儿,浅尝一口茶水。

    行吧,解释得有些敷衍了,张阳换了一个坐姿,“朝中所议,全由陛下决断,除了钱的事情。”

    “骊山主持河西走廊经营,将关中的粮食与酒水卖到关外,在朝中有不少弹劾,有人认为这件事是不对的,关中辛苦种出来的粮食不该卖出去,应当以备不时之需。”

    “还有人认为你是对的,当然了这些声音很少,相关的奏章也很少,看来朝中很少有人帮你。”

    张阳稍稍颔首,“原来是被弹劾了。”

    李世民点头。

    只是说了有人认为这件事是不对的,有人认为这件事是不对的,至于是谁说的皇帝不会讲,也不会明说。

    自然不用多问。

    从来不会自己做抉择,只会抉择交给臣子,恶毒的天可汗呐!

    今天天气尚好,除夕夜的雪天之后,今天晴朗暖和。

    “敢问陛下现在长安城斗米几钱?”

    “斗米五钱!”

    回答得很快,以现在大唐的粮价很难饿死人,也不会饿死了。

    大唐贞观四年之后,中原气候进入温暖周期,接连数年的风调雨顺,给中原带来了丰厚的粮食,当然这也与朝中主抓粮食耕种,扩地开荒有关。

    屯田屯粮的府兵制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大军到了哪里,就在哪里开垦田地。

    一种既能节约用兵成本,还能增加田亩好办法。

    去年,这位天可汗将府兵制改为折冲府,折冲府的诸多军中规矩依旧保留着府兵制的种种规矩。

    这也算是府兵制的一种进化,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举国兵马六十万,完全养得起。

    府兵改制折冲府的用意,还是在于削弱地方,集中强权的一种用途,折冲府与地方属地官吏没有从属关系,而折冲府主要兵甲在关中就是二十余万。

    削弱地方强化集权,将来李世民会不会将折冲府的效用用在都护府尚未可知。

    张阳想着现在关中的情况,低声道:“陛下觉得斗米五钱的价格合适吗?”

    李世民笑着,“朕常看奏章,各地粮食富足,这是好事。”

    很好,皇帝不会明确地回应这种话。

    与皇帝谈话总是很累,只好接着道:“现在的价格是斗米五钱,将来呢?斗米四钱?斗米三钱,两钱?”

    神色终于开始凝重了,这番话有用。

    “现在关中粮食富足,官仓的粮食负担依旧很大,都快囤积不下了,难道这些粮食都留着发霉长芽吗?”

    “粮食一味地内销,只会让价格越来越低,农户们辛辛苦苦忙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粮价一味地内卷内耗,最后受伤害的还是我大唐的农户。”

    “中原不缺粮食可别的地方不见得有这么多的粮食,扩张外销可以减少内耗,这就像是打仗一样,扩张一旦停下了就会没有对手,当初面对突厥人,朝中同仇敌忾,对外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可若是没有对手,继续窝在一个地方,只会让关内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有些时候生意与打仗是一样的,也需要扩张,向外卖粮食的同时还能宣传大唐的友好,卖出去之后能够给大唐带来财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