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皇帝都是宁可负天下人的

    第六百五十二章 皇帝都是宁可负天下人的 (第2/3页)

养殖业需要管制。”

    “你还说过要增加关中作物的多样性,需要朝中给予相关的卷宗与各县配合?”

    张阳点头。

    李世民又道:“你还给朕一种叫做馒头的军粮?”

    在典籍饼赋中有关于馒头的记载,不过那时的馒头叫做曼头,起源现在已经说不清。

    米面相关的食物,关中多以蒸饼来称呼,李玥无意做出来的馒头,是做蛋糕的失败品。

    多一种吃食也是好的,而且这东西管饱更容易下肚。

    大军行军在外,有时候三五天就靠一张馕饼来果腹。

    那种饼存放的时间一旦久了,硬得根本咬不动,甚至要含在嘴里许久,用自己的口水化开。

    张阳点头道:“无意间发现的一种吃食。”

    “你果然还是很适合在太府寺任职。”李世民很庆幸这个决定,越发对自己的英明决策满意,他又道:“如今朝中为了都护府职权争吵不休,这都护府是你们礼部重建的,你又是礼部尚书,朕希望你也能提点一两句。”

    张阳手撑着下巴,目光盯着平静的水面,节度使不能在这个时代出现,更想将节度使扼杀在萌芽的初期。

    李世民一直以来都贯彻着弱地方,强集权的方针。

    这种方针是没错的,至少在封建时期,这种做法可以让权力安定,也能让地方不敢作乱。

    说是诛心了点,在皇帝眼中,任何拥有兵马的一地官吏都有可能成为反贼。

    张阳低声道:“臣已经久疏政事,早就不是当年了,陛下何苦为难在下。”

    李世民笑道:“你畅所欲言,说说便可,不用在意他人的看法,就算是寻常乡民的一句话,若是说之有理,朕也会答应。”

    “嗯,如此臣就说了,首先圣人都是天杀的。”

    气氛安静了半晌,李世民也沉默了半晌,思索这句话是不是有深意,再一想好像就是这小子随口一说。

    “抱歉,臣说错话了。”张阳尴尬一笑改口道:“首先都护府确是礼部重建的,但礼部重建的都护府的同时也一直在努力同化关外诸多小国,所以文臣是必需的。”

    李世民颔首道:“你也认为都护府该由文臣来主导。”

    关外不比关中,在关中地方兵马可以不受地方官府管辖,兵权与吏治是互不相干的,这种做法很好,文人要是掌握了兵权,那才有大风险。

    而李世民政策下,文人治理,武人镇守,这种简单又节省成本的结构,很适合当下的局面。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在当下的封建王朝条件下,算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治安要维系,经济发展却迟缓的条件下。

    但凡一个州府三五千人拿起棍子造反就能推翻一个县衙的条件下,地方有个卫府也更可靠。

    这是治安条件决定的,毕竟一个人拿着一把刀也敌不过上百人的围攻。

    条件决定了现状,现状就决定了皇帝的选择,卫府改制成折冲府,也是有必要的。

    李世民是个大将军,他明白用兵的凶险。

    文人掌兵并不会显得更安全,反而更危险,谁让天下的但凡有雄心有点能力的皇帝都是宁可我负天下人的种。

    张阳低声道:“我觉得吧,文人和武将都可以去都护府,我们安西都护府有很多的粮食,现在还囤积着呢,一个都护府每天每人吃四五顿都吃不完。”

    李世民点头道:“朕听说了,有个叫玄奘的和尚在安西都护府吃得了都胖了。”

    话依旧说不在点上,李世民对张阳的这种态度很不满意,于是便一声长叹,“青雀又让人带话给朝中,说是他的精铜又不够了。”

    “陛下真是在要挟我吗?”张阳咬牙切齿。

    “朕明白,骊山的建设与技术一切都是用于民生的,你的志向也是大唐富强。”

    皇天可汗不达目的,还会使手段,话说得轻描淡写,用心险恶,骊山的资源不能在皇帝手中卡着,往后要发展需要有自己的资源渠道才行。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重重将茶碗放下,思量半晌,见鱼儿咬钩了也没心思提起鱼竿,本来的好心情现在荡然无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