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遇文本没好事

    第六百六十七章 遇文本没好事 (第2/3页)

:“但不足二十岁的女子所产孩子,往往都没有顺利,太府寺除了要照看田亩耕种事宜,也对照了各地的人口,十六岁以下的女子生产,早夭难产甚多,西域与突厥人更是野蛮。”

    “下官以为不论男女二十岁再谈嫁娶才是我大唐素养的体现,有些……”

    话语说到这里,上官仪又住口不言,在这个时代与人辩驳纲常之事是很愚蠢的,因为你根本打不破这种陋习。

    就像是你在皇帝面前谈自由与平等,是一个很愚蠢的主意。

    这些年上官仪的感受很多,他的变化也很多,是最适应骊山新制度的人,也是第一个在地方上践行骊山价值的人。

    骊山的价值与主观与很多地方都不同。

    魏征笑道:“好了,老夫此次来骊山是与张阳来谈西域人的教化之策。”

    张阳拱手道:“郑公请讲。”

    看这小子的态度还不错,魏征沉声道:“此事朝中也有顾虑,用圣贤书籍教化西域人是否合适,更不要说回鹘人,一旦他们生了动乱,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朝中办事也是有成本了,虽说现在的天可汗终于不像是当年这么穷,也是因为有了些家底。

    虽说现在度支郎的事情一直到了房玄龄手中,可朝中拮据用钱的情况依旧没有解决,马上就要又一年的科举,现在长安城还在忙忙碌碌地准备。

    科举,支教事业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本来是不想要皇帝这么快就修凿太液池,天可汗刚有点钱了就想要大手大脚地花用,所以一开始修凿太液池张阳是抗拒的。

    将造纸术卖出去之后,李世民得了二十万贯,这二十万贯给了这个天可汗很大的底气。

    往后一段时间朝中都不会缺钱。

    但流入的银钱除了赋税依旧很少,用皇帝的眼光来看他觉得一文钱到了骊山,骊山就可以将这一文钱用出三文钱的效果,乃至十文钱的作用。

    殊不知这是用中原的造物去收割关外的成果,中原太穷了,唐人又都是蛮横的。

    骊山已经不满足在购买力孱弱的中原乡民之间内卷,西域的贵族才是值得收割的好客户。

    这样的客户又像是吐蕃人,回鹘人,或者突厥人。

    这都是骊山能够给朝中创造的效益,所以当初设置关内关外货税的时候朝中没有太大的阻力。

    只是争论了一段时间,这件事就办下去了。

    投入有回报是好事。

    支教和科举虽说短期没有收入,但科举让长安城产生了一种虹吸效应,吸收了整个中原所有的有志之士,有才学之人,通过科举这些人可以入朝为官。

    这也是朝中能够继续维持科举的原因。

    但眼下这个教化西域人之策,很明显是一件收益不稳定的事情。

    岑文本低声道:“让西域人也参加科举,是否可以事半功倍,这是下官听朝中有人议论,说起了这事,这件事是唐善识说的。”

    张阳摇头道:“西域人不直接参加科举,长安城再行开辟一个官邸,专门用来教化西域人,而什么人可以来学,朝中可以仔细挑选,这种人最好是吐蕃或者西域贵族子弟,这些子弟在关外的地位越高,影响力就越大。”

    魏征闻言,稍稍颔首,“你的意思是教化之事与科举不同?”

    “郑公说得没错,朝中挑选西域贵族子弟来长安进学,派出专人教学,让他们明白儒家典籍的要义,而且需要考教,学习成果满意之后,才能离开长安城回到故地担任族长或者首领。”

    岑文本猜疑道:“若是他们不来呢?”

    “文本兄多虑了,有我大唐的背书,有我们大唐的直接任命与保障,众所周知大唐的信誉是最好的,不用我们自己去挑,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而且对此我们可以收取很高的费用,西域贵族远比我们想得要更富有。”

    魏征对西域的贵族没有概念,其实经过前隋或两朝的发展,西域的贵族早就积累出了一笔很大的财富。

    张阳又道:“郑公可还记得当初的高昌王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