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家室门第的矛盾

    第六百六十九章 家室门第的矛盾 (第2/3页)

好,今年的新茶还是骊山送来的,也亏得玥儿懂事,每年都会给送来足够一年喝的茶叶。

    皇帝也会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让东海徐氏来培植茶叶是太府寺的策略。

    这个策略又是张阳写的。

    李世民想要拒绝都不太好意思,只好先写了准许,让人送回骊山,又召见了徐孝德。

    等徐孝德听到这消息也是有些意外,早就听说慧儿说过要种植茶叶,没想到这件事还会联系到太府寺,甚至会到陛下面前。

    本以为就是种点茶叶的小事而已,还能让太府寺写奏章?

    徐孝德走入甘露殿,躬身道:“陛下,此事都是家中妻子在安排,臣也不甚清楚,待臣回去问个明白,来向陛下请罪。”

    李世民颔首道:“请罪倒也不至于,太府寺要做好作物培植,现在张阳一直都在办此事,若是你们东海徐氏可以帮助太府寺也算是为社稷出力了。”

    “为社稷,臣自当义不容辞。”

    李世民又将奏章递给了他,“奏章说这是你们东海徐氏的承诺,朕想过你们徐家也是江南东道一片的望族,如此承诺也不知是不是你的想法。”

    双手接过奏章,徐孝德疑惑着打开看着其中内容,随后便皱眉不解迟疑道:“这是……”

    李世民颔首道:“这是张阳递来的奏章,朕想着如此大的事,你应当知晓。”

    一家望族说以后族中子弟再也不入仕途,这种事情未免太大了。

    女儿的主意越来越大,这哪里是自己会做出来的决定。

    徐孝德连忙行礼,“陛下,待臣与家中亲眷商议之后……”

    李世民笑道:“不着急,如此重大的事情你们家里确实该好好商议。”

    且不说往后的事,就说家中子弟再也不入仕途,这种事几乎是断绝了东海徐氏往后的门第,如此还怎说自己是东海的望族。

    更不要说有以后了,徐氏一脉已经落寞,当年慈源侯徐文整辛苦支撑起了徐家,到了徐孝德手里现在不过是一介御史,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些起色,自然不想就此断绝了将来。

    徐孝德心中百般猜想,不知其中缘由,也只能去问骊山。

    既然奏章是太府寺的,也是张阳亲自写的,这便要去骊山问问。

    宁静的骊山,在村口的北侧,有着一亩田地,这亩田地中种着不少的瓜果蔬菜,为的就是希望骊山培植作物能够让外人看见,这是一种很好的宣传。

    太府寺要实行作物多样化,将各种瓜果都种在这里,如此一来便是太府寺的成果,可以让更多的附近的乡民看到。

    从太府寺的角度来看,中原的粮食这几年丰足,如此一来也要扩大作物的多样性。

    有的瓜果可以在旱地上种植,就算是到了干旱的时节,也有作物可以吃。

    作物的多样性既能保证有丰富多样的口粮,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营养,又是一种粮食储备安全的必需行为,作物越发单一则越发危险。

    一旦遇到灾年单一的作物收成不好,会有很多的连锁反应,甚至会导致时局动荡。

    这就是在气候尚好的这几年,骊山主张多种麦子的原因,而黍米骊山很少种植。

    小麦的产量一样不低,而且更容易保存。

    上官仪刚从外面回来,他又去了周边几个乡县查看作物的种植情况,有三个乡县响应得不错,另外几个颇有一种应付的架势。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问起来各家都有各家难处。

    正来到骊山村口,上官仪就见到了等在这里的徐孝德,“徐御史,今日怎么有闲情来骊山了。”

    徐孝德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有些事情想来问问县侯,已经告知这里的侍卫。”

    村里的侍卫都是魏王殿下的人,这些侍卫行事向来散漫,等他见到县侯不知道要什么时候。

    上官仪又道:“徐御史且随在下一起入村便好,不用在村口等着。”

    “如此也好。”徐孝德这才走入村子,“其实这里的侍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