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只有我在为民为天下
第六百八十二章 只有我在为民为天下 (第2/3页)
有利?”
“非也。”长孙无忌反对道:“任何与人不利的策略都会反噬自身,而且太过极端,这种极端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最后反噬自身。”
张阳的做法,被长孙无忌否决了。
又与他说了关于朝中官吏任用的事,李承乾送他出了东宫。
“赵节,赵国公这番话是何意思。”李承乾皱眉道。
当初张阳在东宫任职的时候,赵节便跟随在太子身边了,如今已经有了这么多年,领着太子的直属队伍太子右率。
要说情义,赵节与李安俨跟随最久。
赵节躬身道:“太子殿下,卑职哪里懂这么多。”
“你是个粗人,:该多看书的。”
赵节尴尬一笑。
李承乾颔首道:“张阳的方法孤看了,确实不错,就算是关外诸国有了动乱,大唐也可以平定,现在吐蕃治理得就很不错,有越来越多的吐蕃人心向大唐。”
可就算是张阳说了这个策略,赵国公就反对得如此坚决,带着一些个人的恩怨。
李承乾忽然笑了,“看来,以后朝中的风波也不会少。”
夏天到了尾声,当西北的风吹来的时候,让人感觉到了秋意。
半月之后,骊山上,张阳与李玥正在看着各地送来的秋收奏章,朝中各地的许多粮仓都开始放粮了。
李玥皱眉道:“太原的粮食都降到了斗米三钱,关中这四钱的粮价多半是维持不住半月,等淮南十月秋收,粮价还要下跌。”
张阳瞧了一眼,坐在华清池边喝着茶水的李世民,这皇帝还坐得挺踏实。
来骊山避暑,也给皇帝安排了住处,还天天要来蹭饭。
他忙的时候,骊山还要多准备一份饭食送下去。
不忙的时候,就踩着饭点来骊山用饭。
粮食一直是国祚的头等大事,如此一来骊山收粮食的价格也可以低一些,用来酿酒。
富余之年收粮,等旱年粮食收成差的时候,便将粮食放出来。
皇帝是个心大的人,如今粮食这么便宜,中原便不会有饥年,对太府寺来说压力更大了。
粮食便宜意味着田亩的价值降低,大唐的饭桌不好管,管起来费尽心力。
上官仪已经去泾河了,李孝恭的三百亩良田都可以用来种一些青菜,卷心菜与萝卜。
三百亩的菜地,对太府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粮价越低,就越意味着作物多样性的迫在眉睫。
要说自己在愁什么,愁的还不是这大唐王朝到了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
张阳觉得这世上只有自己的一个人在忧愁,自己是唯一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我在这大唐尽做好事了。”张阳哀叹道。
“哼。”坐在华清池另一边的李世民听到了这句话,冷哼一声道:“你要是尽做好事,就应该为社稷出力,而不是在这里整天盘账。”
“陛下想错了,我现在的盘账就是为了社稷。”
“这不过是你太府寺分内之事。”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若不是我们骊山盘账,敢问陛下朝中用度谁来安排。”
从皇帝的视角来说臣子为社稷是理所当然。
对张阳来说为皇帝办事与为天下人着想是两回事。
出于皇帝个人的利益,他只会使用利于当下的策略,眼光放得并不是很远。
就比如说狄知逊在河西走廊西面种树,构筑一片防沙林,来减轻关中田地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恶化。
有时候想想这些事情值得自己忙碌一辈子,多好呀。
还想与他再说什么,皇帝伸了一个懒腰便离开了。
夫妻俩人接着看各地送来的奏章,张阳拿起一份奏章,这是裴宣机在范阳地界查探到的田亩情况。
当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他们散居秦燕之地,后来有一支定居于范阳。
在始皇帝时期,范阳卢氏就有名动中原的卢敖,卢生两位博士。
而到了北魏时期,范阳卢氏更是成了范阳的大族,后来就有传言范阳卢氏一门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