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入秋

    第六百八十四章 入秋 (第2/3页)



    “是呀,他这么聪明的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一直在魏王手底下做事,那个娶了公主造福骊山的,除了他还会是谁。”江师傅笑着此刻的心情很复杂。

    铁匠坊外,蒸汽机运作已经有一个时辰了,在蒸汽机旁放着一个台阶,人踩上去可以加水。

    蒸汽机运作得越久,这个铁皮盒子不住颤抖,好在运转很稳当。

    张阳看了看众人还在成功的喜悦中,世事总是这么的有意思。

    从开始设计蒸汽机到现在铸造出来已经有三年了,而这三年间李泰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

    其中最难克服的恰恰是一些很小的细节。

    这些细枝末节就像是拦路虎,拦住了蒸汽机铸造的过程,也体现了现在骊山工业发展不全的症状。

    唯独是金属工艺上一个最常见,最简单的工序,只是一个倒角却成了蒸汽机成功的关键。

    这便是令张阳想笑又笑不出来的地方所在。

    铸造工艺的精细化一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或许这个蒸汽机比后世的蒸汽机车还要大上三倍之余,但这是大唐的蒸汽机。

    光是看着狂野又简陋的外表,处处有着大唐该有的野蛮之气。

    技术的萌芽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它会越来越好,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往后的蒸汽机也会更加精细。

    已经想不起来后世的人们是如何铸造出蒸汽机的。

    可在大唐,这是骊山众多技术骨干三年的心血,耗费的人力物力之多难以估量。

    这一刻觉得自己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阳将欣喜与感动都留给在场的众人,便离开了人群。

    同样在这个时候离开人群的还有李世民。

    “这蒸汽机会一直转吗?”

    听陛下这么一说,张阳笑道:“那就要看它的负荷极限在哪里了。”

    李世民蹙眉叹道:“朕已看不透现在的骊山。”

    张阳摇着手中的扇子,“陛下打算什么时候用骊山的蔬菜宴请朝中重臣。”

    蒸汽机归蒸汽机,太府寺的事情不能停下。

    李世民犹豫良久,又道:“入秋的十月朕会与他们说太府寺的成果。”

    “多谢陛下。”

    “你还没有说那个事物作何用处。”

    张阳陪着皇帝一路走着,“无它,无非就是提升生产效率,知识就是技术,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有了蒸汽机可以让我们骊山的工业腾飞,以后可以让骊山有了动力源。”

    “动力源?”

    看皇帝还是不理解,张阳笑道:“陛下也看到了现在的骊山大部分的劳作都需要人力,但只要有了这个蒸汽机,便可以取代很多的人力,让我们生产成规模化,同时节省出来的人力,可以继续往技术上发展,我打算让我们骊山人都掌握技术。”

    对大唐其他的来说,刀耕火种一直都是主基调,就算是不是刀耕火种,外界的制造术比之骊山还是落后一截。

    骊山先外界一步,而现在骊山有了蒸汽机,李世民已经想不明白外界与现在的骊山相差有多远。

    当看过骊山的生产之后,再看其他的地方用人力堆砌出来的生产力。

    如果真要来形容,那只能说是两个世界。

    骊山与外界的沟壑已经很大了,往后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李世民回头再看了一眼那个颤抖着吞吐烟尘的大家伙,“朕会看着你们骊山,直到你们大功告成的那一天。”

    “借陛下吉言。”张阳笑着也陪着这个皇帝走着,“对了,还有一件事希望陛下应允。”

    李世民稍稍点头,“你说。”

    “现在蒸汽机已经告成,以我们现在骊山的生产力需求,光有这一台是不够的,而且因为制造所需,需要的大小与样式也是不同的,这不过是我们骊山的一小步而已不足为奇。”

    李世民点头道:“如此说来,朕也觉得这也没什么好讶异的,只要给宫里制造方略与秘方,一样可以造出来。”

    张阳笑道:“骊山怎么能和陛下相比,见笑了,往后骊山要建设一个大书院,用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我打算修建在蓝田县。”

    “开设书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