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天可汗的骄傲破碎了

    第六百九十六章 天可汗的骄傲破碎了 (第2/3页)

    李泰闻言还是笑着。

    这一胖一壮,一个比一个另类。

    要说李泰聪明吧,他平时确实挺聪明的,要说他不聪明吧,也会在一些时候犯迷糊。

    处默就算了,他的成长基因都点在了肌肉和力气上。

    俩人依旧坐在酒肆前,李泰小声道:“处默,你知道吗?姐夫造出来一样东西。”

    处默不以为然,他觉得张阳的本事可以做出很多新奇的事物,新奇的事物多了就有些不新奇了。

    李泰又道:“那东西可以平山川,破城池。”

    处默冷哼道:“某家也可以平山川,破城池,不过是废些力气而已。”

    再是一想,李泰回忆起当初骊山上姐夫在拆行宫时,那时响起的阵阵响动,心头若有所思,仔细思量道:“莫非那个时候……”

    村子里的菜地经过几次开垦已然不小了,李孝恭依旧垂头丧气地看着自己屋后的一片胡瓜。

    无视了河间郡王,张阳来到村子里的办事处,这里放着不少卷宗,上官仪正在一堆卷宗中埋头书写着。

    见人进来,他这才抬头,“原来是县侯。”

    张阳帮他整理着桌案,桌案上乱糟糟的,再将几支写废的毛笔收起来。

    看县侯这般主动地帮自己收拾,上官仪也觉得这里杂乱不堪,也动身收拾起来。

    将不要的废纸送去存放,将其他有用卷宗放到书架上,这才让这里显得宽敞许多。

    俩人重新坐下来,张阳问道:“人手物色得如何了?”

    上官仪拿出一卷卷宗打开来便是一个个名字,“这是下官拟定的名册,其中都是各地有名的老农,不过多是年事已高不愿意留在长安,下官还打算在明年的科举加入农事的策论。”

    他是打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朝中在考卷上加上关于农事的策论,比如说如何种田,如何施肥。

    从中为太府寺挑选合适的人才。

    当初也幸亏有他李世民恶意针对,心中太府寺就剩下了自己和上官仪两人。

    张阳考虑着,“可以作为策论考题,但不能列为科举录用的条件,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些老农。”

    “县侯有所不知。”上官仪又道:“这些老农不好请,个个乡县都将他们当宝贝,这些老农经验丰富,他们只需要看水土,看春季的气候就能将今年的收成猜到八成,而且只要看天色的云彩就可以知晓来日几天的天气。”

    张阳听着点头,“人才呀,所以你更该抓紧才是。”

    明知是个很难的差事,上官仪还是咬牙答应了,“下官明白,还请给下官一些时日。”

    “不妨事,我不着急。”

    将这些老农请来,一来可以帮助骊山的试验田,最重要的是气候与水土,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全靠老农的经验来判断田地适合种植什么。

    这些老农若是能够招揽,他们就是太府寺最珍贵的宝藏。

    到时候可以收来教出一代代种地能手。

    毕竟在这个大唐没有种田攻略相关的书籍,倒是自魏武南北回来,越来越多关于圣人的学说。

    反倒是关于实际生产的书并不多。

    圣人果然都是天杀的。

    都上千年了,中原的物质依旧是这么地匮乏。

    至于有些人说物质只会腐蚀人的内心,这种话从一定道理上来说是没错的,可也有环境因素。

    汉武帝时期想要统一读书人,实现统一读书人的理念就进行了所谓的董仲舒天人三问。

    可那也是形势所迫,皇帝的权力需要。

    王公公回宫后的几天,朝中几次三番派人来询问火器的进展。

    皇帝觉得他都下旨让处默成婚了,还要面对程咬金的牢骚。

    天可汗掺和人家的家事,拉下了脸皮,骊山再不把火器拿出来就显得不要脸了。

    张阳很想做个不要脸的人,放在以前他真的做得出放皇帝鸽子这种事。

    但现在不同了,现在自己有女儿还有儿子。

    在孩子面前要有榜样,免得这个皇帝以后当着我孩子的面说我的不是。

    一个太上皇传授小清清造反的经验已经够头疼了,更不要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